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9797www成人影片,17c精品麻豆一区二区免费,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

北京智(zhi)慧(hui)農夫農業科技有(you)限公(gong)司

全國服務電話
18611557028

全文發布 |《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 (2023—2030年)》

185
發表時間:2023-06-17 10:05

農業農村(cun)部(bu)國家發展改(gai)革委財政部(bu)自(zi)然資源部(bu)關于印發《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
(2023—2030 年) 》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農業農村( 農牧) 、漁業、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 海洋) 廳( 局、委)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村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農墾總局:
  貫落實黨(dang)的二十大(da)精(jing)神和中央(yang)有關部(bu)(bu)署(shu),為加(jia)快(kuai)現代設(she)施農業發(fa)展,農業農村部(bu)(bu)、國(guo)(guo)家發(fa)展改(gai)革委、財政部(bu)(bu)、自然資(zi)源部(bu)(bu)制定(ding)了《全國(guo)(guo)現代設(she)施農業建設(she)規劃(2023—2030 年) 》。現印發(fa)給你(ni)們,請結(jie)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 政 部  自 然 資 源 部
2023年6月9日

前(qian)言

  現(xian)代設施農業是(shi)利用現(xian)代信息技術(shu)、生物技術(shu)、工程(cheng)裝備技術(shu)與現(xian)代經營管理方式為動植物(wu)生長提(ti)供相(xiang)對(dui)可控制的環境條件在一(yi)定程度(du)上擺脫自然依賴(lai)進行(xing)高效生(sheng)產(chan)的農業類型涵蓋(gai)設施種植、設施畜牧、設施漁業和提供支撐(cheng)服務的(de)公共(gong)設施等。其中設(she)(she)施(shi)種植業包括日光(guang)溫(wen)室(shi)、連棟溫(wen)室(shi)和植物工(gong)廠以及不改(gai)變耕地地類的拱棚、塑料大棚等,設(she)(she)施(shi)畜牧業包括集約化工(gong)廠化設(she)(she)施(shi)畜禽養殖場(chang)等設施(shi)漁(yu)業包括標(biao)準化(hua)池塘、工廠化(hua)循(xun)環水(shui)和深遠海養殖漁(yu)場、沿海漁(yu)港(gang)等公共服務設施包括產前的集約化育苗、產后的冷藏保鮮、冷鏈物流和倉儲烘干等。
  為貫(guan)徹(che)落實(shi)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shi)精神(shen)和(he)黨中央、國務(wu)院決策(ce)部署,加(jia)快現代(dai)設(she)施農業發展(zhan)依據《“ 十四五(wu)” 推(tui)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gui)(gui)劃》、《全(quan)國(guo)(guo)國(guo)(guo)土空間規(gui)(gui)劃綱要(2021—2035 年) 》、《“ 十四五(wu)” 農業農村現代化重大工程建設總體規(gui)(gui)劃》等(deng)編(bian)制本規劃。規劃期為(wei)2023—2030年展望到2035年。

  
后附(fu):現代設(she)(she)施(shi)(shi)種植建(jian)設(she)(she)專(zhuan)項(xiang)實施(shi)(shi)方(fang)(fang)案、現代設(she)(she)施(shi)(shi)畜牧建(jian)設(she)(she)專(zhuan)項(xiang)實施(shi)(shi)方(fang)(fang)案、現代設(she)(she)施(shi)(shi)漁業建(jian)設(she)(she)專(zhuan)項(xiang)實施(shi)(shi)方(fang)(fang)案、冷鏈物(wu)流(liu)和烘干設(she)(she)施(shi)(shi)建(jian)設(she)(she)專(zhuan)項(xiang)實施(shi)(shi)方(fang)(fang)案。

  
一、建設背景
  ( 一) 重大意義
  當前我國(guo)已邁上全面建(jian)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guo)家新征程(cheng)經濟發(fa)展和城鄉居(ju)民消費加快升級食(shi)物(wu)消費(fei)需求(qiu)日益多(duo)元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任務緊迫、意義重大。
  
保(bao)障糧(liang)食和重要農(nong)產(chan)品穩定安全供給的(de)現實(shi)需要。我國(guo)主要(yao)糧食品種(zhong)供(gong)給充足(zu)但(dan)結(jie)構性矛(mao)盾(dun)突出。在耕地水(shui)資源約束日益(yi)趨緊(jin)的背景下(xia)滿足人民群眾(zhong)日益多元(yuan)化的(de)食物(wu)消費需求還面臨(lin)較大壓力。要加快建設現代設施(shi)農業拓(tuo)展農業生(sheng)產可能性邊界在確保(bao)糧食(shi)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供給。
  
推進(jin)農業現代化(hua)助力農業強(qiang)國建設的現實(shi)需要。設(she)施完備(bei)配套是(shi)現代農(nong)(nong)業的(de)突出標志。世(shi)界(jie)農(nong)(nong)業發達(da)國家普遍(bian)將發展(zhan)現代設(she)施農(nong)(nong)業作為(wei)增強農(nong)(nong)業國際競爭力的(de)重要措施廣泛應(ying)用先進(jin)要素提高農業資源利(li)用率(lv)、勞(lao)動生產率(lv)和土(tu)地產出率(lv)。要加快建設(she)現代設(she)施農業,促(cu)進設(she)施農業集約化(hua)(hua)、標準化(hua)(hua)、機械(xie)化(hua)(hua)、綠色化(hua)(hua)、數字化(hua)(hua)發展以基礎設施現代(dai)化促(cu)進農業農村現代(dai)化夯(hang)實農業強國建設基(ji)礎。
  
擴大農業農村(cun)投資(zi)激活農村(cun)內(nei)需的現實需要。當前(qian)我國經濟面臨(lin)需(xu)求(qiu)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ruo)三重壓力需要把擴大內(nei)需擺在優先位置。建設設施(shi)農業可以帶動鋼筋水(shui)泥建材(cai)等原(yuan)材(cai)料消費促進(jin)裝備制造、智(zhi)能(neng)設施等(deng)配套產業發(fa)展投(tou)資拉動效應強勁是(shi)擴大內(nei)需的重要(yao)內(nei)容。要(yao)引導撬動金融(rong)社會(hui)資本加大投入(ru)補上農(nong)業(ye)農(nong)村基礎設(she)施短板(ban)形成有(you)效投資夯實農村內需基礎。
  
拓寬(kuan)農(nong)民(min)增(zeng)收致富(fu)渠道的現實需要。增加農(nong)民收入是三農(nong)工作的中心(xin)任(ren)務。當前(qian)農民(min)經營(ying)增收空間收窄外(wai)出(chu)務(wu)工增(zeng)收放緩持續增收(shou)壓力加大。要加(jia)快建設(she)現代(dai)設(she)施(shi)農業(ye)將先進適(shi)用的(de)新技術、新品(pin)種、新裝(zhuang)備(bei)引入農業促進農業經(jing)營增效(xiao)帶動農民就業增收讓農民腰包鼓起來、生活富起來。

  
( 二) 發展現狀
  經過多(duo)年發展我國設(she)施農(nong)業(ye)建設(she)取得明(ming)顯(xian)成效為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
  
設(she)施規模持(chi)續擴大。2021年,全(quan)國(guo)設施種植面積達到4000萬畝左右其中設(she)施蔬菜面積(ji)占80%以上位(wei)居世界首位(wei)。畜禽規(gui)模化設施化養(yang)殖(zhi)穩步發展(zhan)生豬、奶牛和蛋雞肉雞規模化率提高到(dao)60% 、70% 和80% 。工廠化水產養殖快速(su)發展養(yang)殖水(shui)體(ti)近1億(yi)立方米(mi)比2015年增長40%左右。
  
設施產能穩步(bu)提升。2021年,設施蔬菜產量達到2.3億噸占蔬菜總產(chan)量的(de)30% 。全國(guo)肉(rou)類(lei)、禽蛋、奶(nai)類(lei)年產(chan)量分別達到8990萬噸(dun)、3409萬噸(dun)和3778萬噸(dun)70%由規模養殖場提供。設施漁業養殖產量達到2600萬噸以上,占水產品養殖產量的52% 。設施農業已成為城鄉居民菜肉蛋奶等各類農產品供應的重要來源。
  
技術裝(zhuang)備逐步改善。生產管理自動(dong)控制、新型水(shui)肥一(yi)體化、生物(wu)生長動(dong)態監測等設備加快普及物聯(lian)網、人工智(zhi)能(neng)機器人等現(xian)代技(ji)術加速應用設施種(zhong)植機械化(hua)率超過42%大型畜牧養殖場基本實現關鍵環節機(ji)械化自(zi)動化“ 深藍1號” 等深遠海大型智能養殖漁場投產應用。
  
資源節約成(cheng)效明(ming)顯。節水(shui)節地(di)節肥節藥技(ji)術(shu)在設施農(nong)業領域廣泛應用高效(xiao)設施種(zhong)植比大(da)田用水效(xiao)率提高50%以上(shang)農藥與(yu)化(hua)肥使(shi)用量相(xiang)對減(jian)少30%和20%以上。全自動化(hua)雞舍(she)比普通雞舍(she)節約1/4的勞動力而綜(zong)合(he)生產(chan)效(xiao)率可提(ti)高3.75倍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單產達6千克/立方米以上用地比傳統養殖模式節省90%左右。

  
( 三) 問題挑戰
  我國現代設(she)施農業發展總量(liang)還不(bu)足、質量(liang)還不(bu)高相比發(fa)達國(guo)家仍有較大差距還不能適應(ying)建設農業強國的需要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總量不足與設施落后并存。設施種(zhong)植業雖(sui)然具(ju)備一(yi)定(ding)規模(mo)但(dan)布局不夠合理(li)、裝備較為落后(hou)近80%的分(fen)布(bu)在黃淮海、環渤(bo)海以(yi)及長江中下游等糧(liang)食主產區中小拱棚和塑料大(da)棚等面積占比70%以上。設施畜牧和設施漁(yu)業總量不足肉牛肉羊(yang)養殖規模化率分別(bie)僅為33%和45%水產設施養殖(zhi)池塘與(yu)傳統網箱(xiang)等裝(zhuang)備老舊問題普(pu)遍存(cun)在。技(ji)術(shu)裝(zhuang)備仍不(bu)配套部分專用種(zhong)養品種(zhong)、精細(xi)化調控(kong)設備、重要(yao)數(shu)據(ju)管理軟件還(huan)依(yi)賴進口機械化、智能化水平總體較低。
  
綠色轉型(xing)任務較重(zhong)。設施(shi)種(zhong)植作物品種(zhong)單一、連(lian)作障礙嚴重化肥農藥用量偏大。畜禽規(gui)模設施養(yang)殖種養(yang)主體分離種(zhong)養循環不暢。水(shui)(shui)產養殖尾水(shui)(shui)處理(li)率低(di)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凸顯。傳統設施農業耗(hao)能大新型清潔可再生能源應用不足。
  
集(ji)約生產(chan)有待加強。土地利(li)用(yong)仍較粗(cu)放傳統厚土墻日(ri)光溫(wen)室(shi)土地利(li)用(yong)率不足40% 。經營主體規模小、組(zu)織化程度低人均溫(wen)室管(guan)理面(mian)積不到(dao)發達國家(jia)的(de)1/5人(ren)均飼養(yang)管理家(jia)禽數(shu)量僅為發達國家(jia)的1/6左右(you)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單產僅為發達國家的1/3左右。
  配(pei)套(tao)服務較為滯后。設施(shi)農業標準體系不(bu)健(jian)全。設施(shi)農業的設計建造(zao)、配套設備研發制造(zao)和(he)運行(xing)維護(hu)等社會化服務發展滯后。全產業鏈(lian)(lian)開發不夠,商品(pin)化育苗、倉(cang)儲保鮮與冷鏈(lian)(lian)物(wu)流、糧食產地烘干(gan)等短(duan)板突出。品(pin)牌營銷(xiao)服務不足市場供需信息對接不暢。
  
要(yao)素保障支撐不(bu)足。發展(zhan)設施農業(ye)需(xu)要加強(qiang)用地保障。建設投資大經營風(feng)險高(gao)金融保險產(chan)品供給跟不(bu)上。現代設施(shi)生產(chan)技術培訓不(bu)足(zu)專業化(hua)管理(li)人員和技術人員相對缺乏難以支撐設施農業快速發展需要。

 
 ( 四) 面臨機遇
  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具備諸多積極因素,面臨難得機遇。
  
政(zheng)策導(dao)向更加鮮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為加快設施農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發展設施農業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點任務,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人才、資金、信息等資源要素向設施農業加快聚集,為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提供有力保障。
  
科技支(zhi)撐更(geng)加有力。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特征的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深入推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在設施農業加快集成推廣,不同類型的綠色技術模式不斷集成應用,為發展現代設施農業提供強大動力。
  
市場驅動更加(jia)強勁。擴大內需戰略深入實施,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斷顯現,農村消費潛力充分釋放,優質多樣的農產品需求不斷擴大,為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創造更廣闊市場空間。
  
投入渠道更加(jia)多(duo)元。設施農業成為擴大農業農村投資的重點領域,財政投入不斷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不斷加強,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不斷激發,多元投入格局加快形成,為設施農業建設創造有利條件。
  綜合判斷,未來一個時期是現代設施農業發展的關鍵期,必須抓住機遇、聚焦重點,加大投入、加強建設,加快促進設施農業全面轉型升級,筑牢農業強國建設基礎。

  
二、總體要求
  ( 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ping)新(xin)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zhu)義思想為指導(dao),全面貫(guan)徹(che)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guan)徹(che)新(xin)發(fa)展(zhan)理念,加快構建新(xin)發(fa)展(zhan)格局,著力推(tui)動高質量發(fa)展(zhan),錨定(ding)建設農業強國目標,牢固樹(shu)立大(da)食物觀,以(yi)穩產保供和滿(man)足市場多樣化、優(you)質(zhi)化消費(fei)需(xu)求為(wei)目標,以優化設(she)施農(nong)業(ye)布局、適度擴大規模、升(sheng)級改造老舊(jiu)設(she)施為重點(dian),以提高(gao)光熱水土等農(nong)業(ye)資源利(li)用率(lv)和要素投入產出(chu)率(lv)為核心,以強化技術裝備升(sheng)級和現(xian)代科(ke)技支(zhi)撐為關鍵,主要依靠市場(chang)力(li)量,發揮政(zheng)府引導作用,持續提升設(she)施農業(ye)(ye)集(ji)約化、標(biao)準化、機械(xie)化、綠(lv)色化、數字化水平(ping),加快發(fa)展農業(ye)(ye)工廠等設(she)施農業(ye)(ye)新業(ye)(ye)態,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構建布局科學、用地節約、智慧高效、綠色安全、保障有力的現代設施農業發展格局,為拓展食物來源、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提供有力支撐。

 
 ( 二) 主要原則
  ———堅持(chi)資源集約節約。用好有限的耕地和水資源,提高現代設施農業用地用水效率。在保護生態和不增加用水總量前提下,合理利用各種非耕地資源,科學利用戈壁、沙漠等發展設施農業,向非耕地要面積、向立體要空間。
  
———堅(jian)持科技創新引領。突(tu)出科(ke)技創新(xin)在設(she)施農(nong)業發展(zhan)中的(de)關鍵作用,聚焦智(zhi)能(neng)溫室、立體養殖、倉儲(chu)保鮮冷鏈(lian)物流、糧食烘干等領域突(tu)出短(duan)板,大力(li)推(tui)進(jin)自主創新(xin)、協(xie)同(tong)攻關,促進(jin)設(she)施結(jie)構(gou)、專(zhuan)用品種、智(zhi)能(neng)裝(zhuang)備、農(nong)機(ji)農(nong)藝(yi)等方面技術研發與(yu)集成配套,強化高效農(nong)機(ji)、先進(jin)智(zhi)能(neng)裝(zhuang)備和管理(li)系統推(tui)廣應用,探索打(da)造數字(zi)農(nong)業工(gong)廠、未來智慧農(nong)場(chang)。
  
———堅持生產綠色循環。加快現代設施農業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推進農業投入品全過程減量、廢棄物全量資源化利用,推廣太陽能等新能源及節能環保設施設備,全產業鏈拓展設施農業綠色發展空間,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促進生產生態協調發展。
  
———堅持市場主體多元。發揮政府在規劃引導、政策扶持、市場監管等方面作用,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主體參與,促進優勢互補、銜接配套、高效協同。

  
( 三) 規劃目標
  到2030年,全國(guo)現代設施農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區域布局(ju)更加合理,科技裝備條件顯著改善,穩產保供能力進一步提升,設施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明顯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增強,從事設施農業生產的農民收入大幅增長。
  實現穩產保(bao)供(gong)水平(ping)提升。利(li)用(yong)非耕地發展(zhan)的(de)設施農業規(gui)模(mo)穩步擴大,菜肉蛋奶等主要設施農產品產能進一步提升,設施蔬菜產量占蔬菜總產量比重提高到40%,全國主要大中城市蔬菜自給水平持續提升,畜牧養殖規模化率達到83%,設施漁業養殖水產品產量占水產品養殖總產量比重達到60%,有力保障設施農產品的穩定安全供給。
  實現科技裝備水平提升。設施農(nong)業科技(ji)水(shui)平持(chi)續提升(sheng),技(ji)術集成協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新型設施結構、新材料和節能降耗技術裝備應用取得明顯進展,高端專用品種進口替代取得明顯成效,設施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與機械化率分別達到70%和60%,智能裝備與數字化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實現質(zhi)量效益水平提升。設(she)施農業(ye)發展(zhan)質量效益實(shi)現新提升,規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標準化生產水平顯著提升,勞動生產率與土地產出率不斷提高,設施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結構持續優化,設施農業總產值增長40%以上,建成一批現代設施農業基地( 場、區) ,打造產業鏈條齊全、社會化服務效應大的產業集群,示范帶動農民持續增收成效顯著。
  實現(xian)綠色(se)發展(zhan)水平提升。設施農業綠(lv)色發展全(quan)面推進,設施種植農藥化肥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節水灌溉技術全面普及,水肥一體化應用率顯著提升;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100%,池塘和工廠化等設施養殖尾水排放達到相關管控要求,設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
  展望2035年,設(she)施農業全面(mian)升(sheng)級,供給保障(zhang)能力更(geng)加有力,技術(shu)裝備達(da)到(dao)國(guo)際(ji)先進水平,生產(chan)效率、產(chan)出質量和帶動作用明顯提升,基本(ben)滿足人(ren)民群眾多樣(yang)化(hua)、優質化(hua)食(shi)物(wu)消費需求。

圖片

  指標注釋:1、設施農業總產值:統計口徑(jing)包括設施種植、畜禽規(gui)模養殖和(he)設施漁業養殖等三個領域產值之和,其中設施種植產值依據設施蔬菜產值占蔬菜產值比重估算,設施畜牧養殖產值依據畜牧產值與畜禽規模養殖率的乘積估算,設施漁業養殖產值由水產養殖產值與設施水產品產量占比乘積估算。2、設施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統計計算口徑指設施種植、畜牧和漁業三個領域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加權之和,其中三個領域加權的權重為設施種植、設施畜牧、設施漁業的產值分別占設施農業產值的比重,計算公式為:設施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設施種植產值/ 設施農業產值) ?種植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設施畜牧產值/ 設施農業產值)?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設施漁業產值/ 設施農業產值)?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3、畜牧養殖機械化率和水產養殖機械化率:畜牧養殖機械化率統計口徑指畜牧養殖中使用機械收獲飼草、飼草料加工、飼喂、清糞、環控、擠奶、剪毛、撿蛋比例的加權數;水產養殖機械化率統計口徑指池塘養殖、網箱養殖、工廠化養殖、筏式與吊籠及底播養殖中使用機械生產比例的加權數。

  
三、重點任務
  立足種植(zhi)、畜牧、漁業等行業特點,因地制(zhi)宜(yi)探索推廣先進性(xing)與實用性相結合的設施農業類型,加快走適合我國國情農情的現代設施農業發展之路。

  
(一) 建設以節能宜機(ji)為主的現代設施種植業
  統籌強(qiang)化糧食與“ 菜(cai)籃子” 產品穩產保供,堅持存量改造與增量拓展并重,發展節能節本、高產高效新型現代設施種植業,加強非耕地資源開發利用,創新研發一批引領性、前瞻性關鍵技術,推進綠色化標準化機械化智能化生產,穩步提升優質果蔬等的供給能力。
  加快傳統優勢產(chan)區設施(shi)改造提升(sheng)。以黃淮海和(he)環(huan)渤(bo)海地區、長江流域和西北地區等設施種植傳統優勢產區為主,整縣推進實施老舊低效設施改造,加快推廣現代信息技術和設施裝備,有序推進產業提檔升級。改造棚型結構。推廣新型復合保溫墻體,優化屋面結構,提高保溫蓄熱性能。推廣熱浸鍍鋅鋼架結構,增高增寬去立柱,擴大生產作業空間,增強設施安全性,提高宜機化水平。
  升級設施裝備。推廣(guang)應急(ji)補光、水肥(fei)一體化等自動(dong)化調控設備,以及打藥機、物流運輸機械等省力化(hua)作業(ye)裝備(bei),增配作物(wu)長(chang)勢視頻監(jian)控(kong)等(deng)(deng)環境和作物(wu)生長(chang)等(deng)(deng)信息監(jian)測設備,提升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推廣新型技術。配套薄膜太陽能、高透光光伏等新能源裝備,探索設施農業熱電聯產等節能模式。
  
推廣(guang)土壤連作障(zhang)礙(ai)綜
合治(zhi)理(li)等綠色生(sheng)產技術。示范(fan)推廣設施種植裝備專用傳感(gan)器、自動作業、精準作業和智能運維管理等關鍵裝備技術,加快國產成熟技術裝備與工藝材料的推廣應用。
  引導潛力區實施(shi)非耕地設施(shi)農(nong)業(ye)開發。以(yi)生(sheng)態保(bao)護和資源合理利用為前提(ti),以(yi)戈壁和(he)鹽(yan)堿地等土地后備(bei)資源潛力區為重點,有序推進西北(bei)戈壁(bi)、黃(huang)淮海(hai)和(he)環渤(bo)海(hai)鹽(yan)堿地等(deng)非(fei)耕地現代(dai)設施(shi)農業園區(qu)化開發,帶(dai)動全國新增非(fei)耕地現代(dai)設施(shi)農業100 萬畝(mu)左右(you)。
  發(fa)展蓄熱保(bao)溫、無土節水(shui)戈壁設施農(nong)業。建設具有良好蓄熱保(bao)溫性能(neng)的裝(zhuang)配式日光溫(wen)室、大跨度多源(yuan)蓄(xu)熱型(xing)塑料大棚、外保溫(wen)型(xing)塑料大棚,鋪設輕(qing)簡(jian)化營養液栽培(pei)和基(ji)質栽培(pei)種(zhong)植(zhi)設施(shi),配(pei)套臨時(shi)應急加(jia)溫(wen)、省(sheng)力(li)運輸機械等裝備和(he)集中式(shi)水(shui)處理中心。發(fa)(fa)展節能(neng)(neng)防寒、高效綠色鹽(yan)堿地(di)設(she)(she)施農業。以發(fa)(fa)展節能(neng)(neng)日光溫(wen)室和(he)大(da)跨度(du)塑料大(da)棚(peng)為主(zhu),推廣新材料、新棚(peng)型(xing),提(ti)升冬季保(bao)溫(wen)防寒、夏(xia)季通風散熱能(neng)(neng)力(li)。建設(she)(she)以水(shui)壓鹽(yan)、暗管(guan)排(pai)鹽(yan)等排(pai)水(shui)排(pai)鹽(yan)系統,裝配微咸水(shui)高(gao)效處理設施(shi),推(tui)廣無土栽培、水(shui)肥一體化和綠色防控技術(shu)裝備。
  強(qiang)化(hua)大中(zhong)城市(shi)現(xian)代(dai)化(hua)都市(shi)設(she)施農業建設(she)。以全國超(chao)大(da)、特大(da)和大中城市郊區(qu)及其(qi)周邊區(qu)域(yu)為(wei)重點,突(tu)出發展現(xian)代都市型智(zhi)慧設施農業,建設一(yi)批全年生(sheng)產(chan)(chan)、立體種植、智(zhi)能(neng)調控的(de)連棟溫(wen)室和植物工(gong)廠等高(gao)端生(sheng)產(chan)(chan)設施,形成一(yi)批布局合理、高(gao)產(chan)(chan)高(gao)效的(de)現(xian)代設施農業標準化園區。發展立體化種植。根據作物特點,發展多層立體等栽培模式,建設一批垂直農場,促進空間高效利用,提升不同區域、不同品種植物工廠光效和能效。推廣無土化栽培。建設基質栽培系統、營養液循環系統,采用可降解材料代替土壤、使用多通道精準型配肥設備,按需配制營養液進行水培或霧( 氣) 培。
  推行智能化(hua)管理(li)。加快與設施結(jie)構、栽培方(fang)式相配(pei)套的國產化智(zhi)慧(hui)溫室生產(chan)管控系統建設,結(jie)合(he)(he)作(zuo)物生長模型(xing)對光照、溫濕度等(deng)環境因(yin)子、綜合(he)(he)能(neng)耗等(deng)進行精準自(zi)動調控。加快集成熟化自動化、智能化成套裝備和先進技術,加大高效嫁接機器人、溫室巡檢機器人、自動植保機器人、采摘機器人等智能裝備的推廣力度。
  建設(she)提(ti)升現代(dai)設(she)施育(yu)苗( 秧) 中心。以蔬菜和水稻生產大縣為重點,合理布局建設集約化育苗( 秧) 中心,擴大設施蔬菜優質種苗、水稻良種秧苗商品化供給覆蓋面,有效解決小農戶育苗難、成本高、質量差的問題。建設集約生產設施。北方地區重點建設日光溫室、大跨度保溫塑料大棚和連棟玻璃溫室等育苗生產設施,南方地區重點建設連棟塑料大棚育苗生產設施。配套自動育苗裝備。集成推廣自動化播種線、全自動嫁接機、自動分級移栽機、催芽室、愈合室等工廠化育苗裝備,實現育苗全程自動化作業管理。
  加(jia)強環境精準調控。配(pei)置室外(wai)氣象站、室內環境傳(chuan)感器、種苗長勢視頻監控系統等數據采集設備,以及(ji)補(bu)光、電動開(kai)窗、電動卷簾(lian)、二氧化碳(tan)施(shi)肥等環境控制系統,實(shi)現溫室大棚光溫水等環境自(zi)動調控。

 
 ( 二) 建設以高效集約為主的現代設施畜牧業
  堅持穩定生(sheng)豬家禽產能、拓展肉牛肉羊與奶牛產能,改造提升(sheng)設施畜牧養殖,推廣不同區域、不同畜種的設施養殖標準和技術模式,加快畜牧設施養殖向高效集約型升級。
  加快規(gui)模養殖場設施化改造升級(ji)。推動(dong)畜禽(qin)規模養(yang)殖場配套和完善精準飼喂、自動飲水、電子識別、狀態監測、疫病防控等設備及控制系統,實現高效節約養殖。完善智能環境控制設備,應用環境自動監測、自動通風、清洗消毒、無害化處理、除臭、降溫、濕度調節設備以及智能控制系統,實現圈舍環境自動調節。完善節水清糞、好氧發酵、厭氧發酵、糞肥還田等糞污處理利用設施裝備,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
  穩步(bu)推(tui)進生豬(zhu)家禽(qin)立(li)體化設(she)施(shi)養殖(zhi)建設(she)。在土地(di)資源相對(dui)緊缺的地區,以節約集約用地為前提,發展生豬家禽立體化設施養殖場。建設立體多層養殖圈舍,因地制宜推廣高層樓房養豬,配備全流程高效生產設備和智能化管理系統,實現從基礎母豬到出欄育肥豬全過程封閉式飼養。推廣疊層籠養,建設封閉式蛋雞、肉雞圈舍,配備精準飼養管理、育雛孵化、疫病防控、環境控制、糞污資源化利用、雞蛋收集和分級包裝等設備,實現蛋雞、肉雞高效產出。
  加快肉牛肉羊集(ji)約(yue)化設施(shi)養殖(zhi)建設。在鞏固提升傳(chuan)統主產(chan)區基(ji)礎上,挖掘潛力發(fa)展區(qu),建(jian)設(she)(she)(she)一批肉牛肉羊集約化設(she)(she)(she)施養殖場,增加基(ji)礎母畜(chu)數量,提(ti)高生(sheng)(sheng)產效率。發(fa)展標(biao)準化圈舍(she)(she)(she)(she)。農牧交錯區(qu)重(zhong)(zhong)點建(jian)設(she)(she)(she)適宜半(ban)舍(she)(she)(she)(she)飼(si)半(ban)放牧的(de)標(biao)準化圈舍(she)(she)(she)(she),牧區(qu)重(zhong)(zhong)點建(jian)設(she)(she)(she)牲畜(chu)越冬棚圈等生(sheng)(sheng)產設(she)(she)(she)施,推(tui)廣裝配(pei)式可移動(dong)圈舍(she)(she)(she)(she)與成(cheng)套設(she)(she)(she)備,農區(qu)重(zhong)(zhong)點改造升級(ji)以(yi)舍(she)(she)(she)(she)飼(si)為主的(de)標(biao)準化圈舍(she)(she)(she)(she),配(pei)套自(zi)動(dong)稱重(zhong)(zhong)分欄( 群) 、自動飼喂、通(tong)風保溫、疫病防控等(deng)設施。完善自動清糞、固液分離、厭氧發酵、糞肥還田、污水處理等糞污處理設施設備,促進糞污資源無害化處理和就地就近轉化利用。配套飼草基地。發展人工種草,建設規模化專業化優質飼草料基地,配套飼草收割、打捆、青貯等設施設備。加強南方草山草坡改良,推行種草養畜。
  建設奶(nai)牛智慧養殖場。以(yi)奶業主產省為重(zhong)點,兼顧南方潛力區和特色奶產區,以節本增效為目標,提升規模養殖場草畜配套比例、資源利用效率和數字化應用水平,提升奶業發展質量。建設智慧養殖圈舍。配備自動噴淋、環境控制、自動飼喂等數字化設施設備,推進智能項圈、計步定位、自動計量、個體識別等物聯化設備改造,實現牛舍環境智能調節、奶牛健康監測、疫病防控、進食數據分析和成本精準管理。完善自動糞污處理設施。升級智能擠奶系統。加強奶廳、擠奶、儲運等設施設備物聯化、智能化改造升級,配置自動擠奶、自動計量、質量在線檢測、快速冷卻等設施設備,實現擠奶數據自動收集與分析。強化優質牧草供給。推廣高效飼喂技術和粗飼料就地就近供應典型模式,因地制宜擴大優質飼草料和飼用作物種植,建設規模化專業化優質飼草料基地,加快推進飼草料品種專業化、生產規模化、供給商品化。

 
 ( 三) 建設以生態健康養殖為主的現代設施漁業
  堅持擴產能、優結構(gou)相結合,以(yi)水域灘涂(tu)承載力為(wei)前提,優化設施漁業生產力布局,推進池塘標準化改造,大力發展工廠化循環水和深遠海大型養殖漁場等設施漁業,積極拓展設施漁業綠色養殖空間。
  加快傳統(tong)養殖(zhi)水域設施提檔升(sheng)級。以水產(chan)養殖大縣為重點,推進傳統(tong)(tong)設(she)(she)施(shi)漁業(ye)(ye)養(yang)殖(zhi)(zhi)標(biao)準化(hua)工(gong)廠(chang)化(hua)生態化(hua)改(gai)造及(ji)池(chi)塘(tang)養(yang)殖(zhi)(zhi)多功能(neng)(neng)(neng)智(zhi)能(neng)(neng)(neng)化(hua)設(she)(she)備(bei)研(yan)發應用,加(jia)強(qiang)宜漁鹽堿(jian)地開(kai)(kai)發利用,提高水產養(yang)殖(zhi)(zhi)效率(lv)。推進標(biao)準化(hua)改(gai)造。開(kai)(kai)展傳統(tong)(tong)養(yang)殖(zhi)(zhi)池(chi)塘(tang)護(hu)坡加(jia)固、清淤加(jia)深(shen)、陸基養(yang)殖(zhi)(zhi)池(chi)安裝、池(chi)塘(tang)工(gong)程(cheng)化(hua)養(yang)殖(zhi)(zhi)水槽修造,配(pei)(pei)備(bei)精準投喂系統(tong)(tong)、智(zhi)能(neng)(neng)(neng)化(hua)增(zeng)氧(yang)系統(tong)(tong)、水質監(jian)控系統(tong)(tong)、疫苗自(zi)動注射(she)機(ji)、自(zi)動施(shi)藥(yao)機(ji)、起捕采收設(she)(she)備(bei)等。推進工(gong)廠(chang)化(hua)養(yang)殖(zhi)(zhi)設(she)(she)施(shi)建設(she)(she)和裝備(bei)智(zhi)能(neng)(neng)(neng)化(hua)升級。開(kai)(kai)展工(gong)廠(chang)化(hua)繁育(yu)和養(yang)殖(zhi)(zhi)車間等基礎設(she)(she)施(shi)建設(she)(she)提升,集成物理過濾、生物凈化(hua)、殺菌消毒、脫氣增(zeng)氧(yang)水處理設(she)(she)備(bei),配(pei)(pei)備(bei)精準投飼、分(fen)級計(ji)數、起捕采收等智(zhi)能(neng)(neng)(neng)化(hua)精準作業(ye)(ye)裝備(bei),搭建物聯網系統,推動(dong)工廠化(hua)養殖智能化(hua)水(shui)平提升。推進生態化處理。推進池塘養殖多功能智能化設備研發應用和池塘生態養殖裝備技術及管控系統集成應用,在傳統養殖池塘實施尾水凈化工程,修建生態溝渠、沉淀池、生物接觸氧化池、生態塘、過濾壩等尾水處理設施,配備微濾機等水處理設施設備,促進養殖尾水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有效推廣鹽堿地池塘養殖,實現以漁降鹽治堿。
  推進(jin)深(shen)遠海設施漁(yu)業拓面提質(zhi)。以黃(huang)渤海(hai)區(qu)、東海(hai)區(qu)和南海(hai)區水深適宜、水質良好的海域為重點,建設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漁場,拓展水產養殖空間。建設重力式深水網箱。依據養殖規劃和養殖容量進行科學布局,應用高分子量網衣材料和海洋防腐材料,大力發展技術成熟、經濟適用的重力式網箱養殖,配套建設養殖自動控制和數字化管理系統、海洋監測系統、病害預防診療管理系統、水下監控系統、水環境監測設備、水下洗網機、養殖安全環保設備等。建設桁架類網箱和養殖工船。推動大型養殖漁場建設網箱箱體、工船船體,配備智慧養殖管理系統、清潔能源系統、定位導航系統、飼料存儲裝置、自動化投喂系統、成魚自動搜捕系統、機械化起捕設備、網衣提升系統、網衣清洗機、物聯網信息系統、海水制淡設備、養殖安全環保設備、海上冷鏈物流等。
  推進(jin)漁港設施升級(ji)改造。在沿海(hai)主(zhu)要漁區建設一(yi)批沿海(hai)中心(xin)漁港和一級漁港,提高漁港安全避風和生產服務能力,拓展漁港多元服務功能。完善漁港公益性設施。建設防波堤、攔沙堤、碼頭、護岸、港區道路、供電照明、給排水消防、漁港信息化管理、污染防治等基礎設施。配套漁港經營性設施。建設水產品交易市場、冷藏制冰廠、水產品加工、繩網廠、修船廠、油庫、物資供應設施、漁船修造設施、休閑旅游設施等,促進港區經濟快速發展。

 
 ( 四) 建設以倉儲保鮮和烘干為主的現代物流設施
  強化設(she)(she)施農業(ye)產業(ye)鏈的配套(tao)建設(she)(she),重點(dian)提(ti)升糧食(shi)產地烘干能力,完善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有效減少糧食和“ 菜籃子”產品的產后損失和流通環節浪費,為構建雙循環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建(jian)設提(ti)升(sheng)產地加工倉儲(chu)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加快補齊產地預冷、清洗加工、分揀包裝、倉儲保鮮、物流配送等設施短板,提升技術裝備水平,暢通銜接轉運通道,全面建成以產地冷鏈集配中心和產地倉儲保鮮設施為支撐的冷鏈物流節點設施網絡。建設產地倉儲保鮮設施。以蔬菜水果等鮮活農產品生產大縣為重點,分區分片、合理集中建設產地倉儲保鮮設施,配套高效預冷、智能冷藏、穩定貯藏設施設備,完善產地冷鏈物流設施網絡。健全產地冷鏈集配中心。依托龍頭企業、物流公司等主體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工物流園等園區,分類分級建設具有倉儲保鮮、初加工、冷鏈配送能力的產地冷鏈集配中心、園區冷鏈物流中心,融合供銷合作社、郵政快遞、生鮮電商等渠道網絡,打造產地冷鏈物流體系的重要節點。
  建(jian)設提升糧食減損(sun)綠色(se)烘干設施。統籌現有糧食烘干設施和(he)實際(ji)需求缺口,填平補(bu)齊(qi)建設一批糧食(shi)烘(hong)(hong)干(gan)中心和烘(hong)(hong)干(gan)點,形成以烘(hong)(hong)干(gan)中心為支撐(cheng)、烘(hong)(hong)干(gan)點為補(bu)充的糧食(shi)產后減(jian)損綠色烘(hong)(hong)干(gan)體系。推(tui)進(jin)烘干設施(shi)綜合利用,提(ti)升(sheng)設施(shi)果蔬干燥加工能力(li)。建(jian)設糧(liang)食烘干中心。根據不同糧食品種生產情況和補足糧食產地烘干能力的需要,合理布局建設標準化糧食烘干中心,建設內容包括糧食烘干機和配套的清選機、烘前倉、烘后倉、皮帶輸送機、提升機、除塵系統、倉儲設施以及烘干廠區房等,其中烘干機配備多臺( 套) 設備,進行組合式作業。建設糧食烘干點。建設內容包括糧食烘干機和配套的清選機、皮帶輸送機、提升機、除塵系統以及烘干廠區房等,主要以南方稻谷為烘干對象,烘干機配備單臺( 套) 設備。

  
四、重大工程
  ( 一) 現代設施農業提升工程
  著眼提升設施農產(chan)品(pin)穩產(chan)保供能(neng)力,實施大中城市區域(yu)現代設施(shi)農業標準化園區建設、傳統優勢產區設(she)施(shi)改造(zao)提升、戈壁鹽堿地現代設(she)施(shi)種植建設(she)等(deng)項目,加快新(xin)技術、新(xin)材料與新(xin)裝(zhuang)備推廣應(ying)用,培育先進設施農業新業態,強化科技裝備支撐,示范引領現代設施農業升級。
  ———大(da)中(zhong)城(cheng)市(shi)設(she)施農業標準化園區建設(she)項目(mu)。重點在京(jing)津冀、長三角、粵(yue)港澳(ao)大灣區(qu)、成渝雙城經濟圈等100萬人口以上(shang)的全國大中城市(shi)郊(jiao)區(qu),建設200個百畝以上的現代設施農業標準(zhun)化(hua)園區。建設植物(wu)工廠等先進設施(shi)(shi),推動全封閉精準環境控制(zhi)、不同(tong)(tong)區域(yu)不同(tong)(tong)品種(zhong)植物(wu)工廠光(guang)效(xiao)能效(xiao)提(ti)升、智能化(hua)(hua)無人(ren)化(hua)(hua)成套(tao)裝備等先進技術的(de)集(ji)成熟化(hua)(hua)。推動園區老舊生產設施(shi)(shi)改造提(ti)升,優化(hua)(hua)設施(shi)(shi)結(jie)構性能,開展(zhan)與設(she)施結構、栽培方(fang)式相配(pei)套的數字(zi)化生產管理系統開發建設(she)。建設提升園區公共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與設施農業技術服務體系。
  ———現代設施農業(ye)改造提升項目。在設(she)施(shi)農業傳統優勢產區開展老舊劣質(zhi)設施改造提升(sheng),在設施農業重點(dian)區域(yu)整(zheng)縣實施現代設施農業改造提升項目,完成(cheng)改造提升200萬畝,其中日光溫室改造100萬畝、塑料(liao)棚改造100萬畝。按照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加快(kuai)老(lao)舊設施(shi)宜機(ji)化改造,示范(fan)推廣適(shi)宜機(ji)械化生(sheng)產的標準化溫室,推廣高效移栽(zai)與采收、環境自動調控、水肥一體化智能控制(zhi)和作物生長信息監測等(deng)技術裝備,推動現代(dai)農(nong)業全(quan)產業鏈標準化,提(ti)高設施規模(mo)化、機械(xie)化和智(zhi)能化水平。

專(zhuan)欄1 現代(dai)設施農業提升工(gong)程

  1.大中城市設施農(nong)業標準化園區(qu)建設項目。大(da)中(zhong)城市“ 菜籃子(zi)” 產品(pin)自給率偏低的(de),加快建(jian)設一批(pi)現代化的(de)種養設施,重點在常住(zhu)人口100萬以上的全國大中城市郊區及周邊區域,建設200個百畝以上的現代設施種植標準化園區,累計建設2萬畝以上,統籌推動老舊設施改造、高端設施提升、產業鏈配套,帶動大中城市蔬菜自給水平提升。其中,在36個大中城市各建設2—4個園區,其他大中城市各建設1—2個園區。
  2.現代(dai)設(she)施農業改造(zao)提升項(xiang)目(mu)。在黃淮海(hai)和環渤(bo)海(hai)地區、長江流域和西北地區等(deng)設施種植傳(chuan)統優(you)勢產區,推動設(she)施(shi)種植大(da)縣老舊設(she)施(shi)整縣改造(zao)提(ti)升,重點完(wan)成改造(zao)提(ti)升200萬畝,其中日光溫室改造100萬畝、塑料棚改造100萬畝,促進信息化和設施化融合,推動設施結構與環境控制設備向大型化、宜機化、智能化轉型,示范帶動各地加快設施改造升級。主要布局在設施種植面積50萬畝以上的山東、江蘇等20個重點省,兼顧其他省份設施發展,選擇設施種植大縣開展項目建設。

  
( 二) 戈壁鹽堿地現代設施種植建設工程
  合理利用戈(ge)壁、鹽堿(jian)地(di)等非耕地(di)發展設(she)施農業(ye),在保(bao)護生態環(huan)境基礎上,實施西北戈壁、黃淮海和環渤海鹽堿地現代設施農業開發項目,帶動全國利用非耕地發展現代設施農業面積新增100萬畝以上。
  ———西北戈壁現(xian)代設施(shi)種(zhong)植開發項目。推廣甘(gan)肅等(deng)地戈壁設(she)施農業建設(she)(she)經(jing)驗做法(fa),重點(dian)在山西、內(nei)蒙古、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xin)疆(jiang)以及新(xin)疆(jiang)生產建設(she)(she)兵團等地區(qu),建設(she)300個千(qian)畝以(yi)上戈壁設(she)施農業園區。推動園區建設高標準日光溫室等高效生產設施,搭建無土栽培基質標準化生產中心,推廣營養液栽培和不同材料基質栽培的配套技術,提升園區水電路氣、冷鏈物流等配套設施。
  ———黃淮海(hai)和環渤海(hai)鹽堿(jian)地現代設施(shi)種植開發項目。在黃淮海(hai)(hai)和環渤海(hai)(hai)的鹽堿地分布區域,重點在天津(jin)、河北、遼(liao)寧、江蘇、山東等(deng)省份,建設(she)200 個千(qian)畝以上鹽堿地設(she)施農業(ye)園區。推動園(yuan)區建設節能日光溫室,適度發展大(da)跨度塑料(liao)大(da)棚,建設園(yuan)區工廠(chang)化(hua)種(zhong)苗場(chang)與標準化(hua)基質廠(chang),集(ji)成(cheng)推(tui)廣專用(yong)品種、基質(zhi)無土(tu)栽培技術(shu)、水肥一體化等高效(xiao)節水、綠色防控生產技術(shu),提升園(yuan)區水電路(lu)氣、冷鏈物流等配(pei)套設施。

專欄2 戈壁鹽堿地現代設施(shi)種植建設工程

  1.西北戈壁現代設施(shi)種植開發項目。在(zai)西北地區(qu)合理利(li)用(yong)戈壁荒地發展現代設施蔬菜產業,建設(she)300個(ge)千畝以(yi)上戈壁設(she)施(shi)種植園區(qu),建設蓄熱保溫、無土節水戈壁設施農業溫室,探索推廣戈壁現代設施種植技術裝備集成應用模式和市場化開發運營模式。主要布局在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8個地區。
  2.黃淮海(hai)和環渤(bo)海(hai)鹽(yan)堿地現代設施種(zhong)植開(kai)發項目。在(zai)黃(huang)淮海(hai)和(he)環渤海地區(qu)充分利用(yong)鹽堿地發展現代設(she)施(shi)蔬萊產業,建設200個千畝以上(shang)鹽堿地(di)設施種植園區,建設(she)提升(sheng)節能防寒(han)、排水(shui)壓(ya)鹽鹽堿地(di)設(she)施農(nong)業溫室,探索推(tui)廣鹽堿地(di)現(xian)代設(she)施種植(zhi)技術裝備集成應用模式和(he)市場(chang)化開發運營模式。主要(yao)布局在天(tian)津、河北、遼寧、江蘇(su)、山東(dong)等5 個省份(fen)。

  
( 三) 現代設施集約化育苗( 秧) 建設工程
  大力發(fa)展水稻(dao)、蔬菜集約化育苗( 秧),重點在優勢產區實施現代設施集約化育苗( 秧) 中心建設項目,加快補齊商品化育苗( 秧) 短板,滿足水稻、蔬菜種植對高質量健康種苗的需求。
  ———現(xian)代設施(shi)集(ji)約化育苗( 秧) 中(zhong)心建設項目。在長江流域(yu)和華南地區雙(shuang)季稻生產大(da)(da)縣(xian),建(jian)設(she)6000個左(zuo)右早稻集中(zhong)(zhong)育秧(yang)中(zhong)(zhong)心,建(jian)設(she)育秧(yang)溫室大(da)(da)棚(peng)、播種(zhong)出(chu)苗車間和育秧(yang)設(she)施設(she)備。在蔬菜(cai)播種(zhong)面積千萬(wan)畝以上的16個蔬菜(cai)大(da)(da)省、10個設(she)施蔬菜(cai)重點省份,建(jian)設(she)300個集約化(hua)育苗中(zhong)(zhong)心,重點建(jian)設(she)覆蓋全面的設(she)施化(hua)集約化(hua)育苗體(ti)系,推廣以全(quan)程(cheng)自(zi)動化為特(te)色的溫室潮汐式物(wu)流(liu)苗(miao)床生產(chan)模式。根據(ju)不(bu)同生態(tai)條件、種植制度等, 鼓(gu)勵“ 一(yi)棚多用、農棚農用” ,支持蔬菜育(yu)苗溫室(shi)大棚開展季節性水(shui)稻育(yu)秧、油(you)菜育(yu)苗。

專(zhuan)欄3 現代(dai)設施集約化育(yu)苗( 秧(yang)) 建設工程

  1.早稻集中(zhong)育(yu)秧中(zhong)心(xin)建設項(xiang)目。在長江流域和華(hua)南地區雙季稻生產大縣,建設6000個左右(you)早稻集(ji)(ji)中(zhong)(zhong)育秧中(zhong)(zhong)心,提(ti)高(gao)水(shui)稻集(ji)(ji)中(zhong)(zhong)育秧服務(wu)能力(li),帶動擴大早稻種植面積,助力(li)提產增效,主要布局在(zai)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等10個雙季稻生產省份。
  2.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建設項目。在蔬(shu)菜主產區(qu)建設300個年育苗能力(li)5000萬株的集約(yue)化(hua)育苗中心,新增750萬畝蔬(shu)菜(cai)育苗量,有(you)效解決小農戶育(yu)苗難(nan)、成本高、質量差的問題,提升(sheng)育(yu)苗質量與效益,主要(yao)布局在蔬菜(cai)播種(zhong)面(mian)積千萬畝(mu)以上的山(shan)東、河南等16個蔬菜(cai)大(da)省和10個設施蔬菜重點省。

  
( 四) 高效節地設施畜牧建設工程
  著眼穩(wen)定優(you)化產能、提升養殖用地效率,重點實施工(gong)廠化集約化設(she)施畜牧養殖(zhi)場建設(she)項(xiang)目,發展工廠化集約(yue)化的節地高效(xiao)型(xing)設(she)施畜牧養殖,提升(sheng)設施畜牧養殖土地產出率(lv)、資源利用率(lv)與勞動生產率。
  ———工廠化(hua)集約(yue)化(hua)設施畜牧養殖場建設項目。優(you)先在土地資源(yuan)緊(jin)張的地區(qu),建設(she)1110個工廠(chang)化集約化設(she)施畜牧養殖場。根(gen)據不同區域的資源與生態環境條件,建設改造(zao)樓(lou)房養豬、奶牛(niu)和肉(rou)牛(niu)肉羊舍(she)飼圈養、蛋(dan)雞(ji)肉雞(ji)疊層高效籠養等現(xian)代設施(shi)畜牧生產設施(shi)及配(pei)套技術裝備,配(pei)備動物疫(yi)病監測診斷和防(fang)控(kong)設(she)(she)施設(she)(she)備,建設(she)(she)糞(fen)污資源化(hua)利用設(she)施。

專欄4 高效節地設施畜牧建(jian)設工程(cheng)

  1.立體(ti)多層規模化(hua)生豬(zhu)養殖(zhi)場建設項目。以節約集約用地、綠色種養循環為前(qian)提,結合土地(di)資源條件,優先(xian)考慮生豬主產區、土地(di)資源緊(jin)張地(di)區(qu)和保供壓力較(jiao)大地(di)區(qu),建設年出欄10萬(wan)頭的多層立體規模化生豬養殖場150個,因地制宜推廣高層樓房養豬養殖技術模式。
  2.家禽立體高效設(she)施養殖場建設(she)項目(mu)。按照商品蛋禽存欄20萬只(zhi)以(yi)上、商品肉禽年出(chu)欄100萬只以(yi)上規模標準,建設(she)家禽立(li)體高效(xiao)設(she)施養(yang)殖場(chang)260個(ge)(ge),其(qi)中,改造130個(ge)(ge),新建130個(ge)(ge),重點建設(she)提升(sheng)工廠(chang)化集約(yue)養殖(zhi)、立體生態養殖(zhi)等(deng)新型養殖(zhi)設(she)施(shi),因(yin)地(di)制宜(yi)推廣肉(rou)雞和蛋雞立體多層(ceng)籠養集成技(ji)術(shu)模式。其中,肉雞蛋(dan)雞養殖優勢區(qu)建設130個(ge),肉雞蛋(dan)雞養殖潛力區建設100個,肉雞蛋雞特色養殖區建設30個。
  3.肉(rou)牛肉(rou)羊高效集約養殖場(chang)建設項目。按照存欄3000頭以(yi)上(shang)肉牛的規模(mo)標準,建(jian)(jian)設200個(ge)肉牛高(gao)效集(ji)約養殖(zhi)場。其中,新建(jian)(jian)100個(ge)、改擴建(jian)100個。按照存欄(lan)10000只以上(shang)肉羊的規(gui)模標準,建(jian)設300個肉羊高(gao)效集約養(yang)殖場,其中新建100個、改(gai)擴(kuo)建200個。打造一批肉牛肉羊養(yang)殖(zhi)提質增效(xiao)標桿養殖(zhi)場,因地制(zhi)宜推廣肉(rou)牛肉(rou)羊集約養殖(zhi)技術模式。重(zhong)點(dian)在內(nei)蒙古、西(xi)藏、甘(gan)肅、青(qing)海、寧(ning)夏(xia)、新疆等草原牧區,遼寧(ning)、吉林、黑(hei)龍(long)江(jiang)等(deng)東(dong)北地(di)區,河(he)北、山東(dong)、河(he)南、陜西、湖北、湖南等(deng)中原養殖優勢區,四川(chuan)、重(zhong)慶、云(yun)南(nan)、貴州、廣西等草(cao)山草(cao)坡資(zi)源較為豐富的南(nan)方地區開展建設改造。
  4.奶牛(niu)智慧(hui)牧場建設項目。按照存欄5000頭(tou)的大型(xing)奶牛養殖場為標準,建(jian)設(she)奶牛智慧牧場200個,建(jian)設(she)提(ti)升(sheng)奶牛養殖(zhi)管理(li)數字化(hua)、智能(neng)化(hua)水(shui)平,強化(hua)奶業生產(chan)全鏈條精細化(hua)管理水(shui)平。建設布(bu)局以(yi)東北和內蒙古產(chan)(chan)區(qu)(qu)(qu)、華北和(he)(he)中原產(chan)(chan)區(qu)(qu)(qu)、西北產(chan)(chan)區(qu)(qu)(qu)等三大(da)產(chan)(chan)區(qu)(qu)(qu)為重點,兼顧南方地區(qu)(qu)(qu)和(he)(he)大(da)城市周邊產區,并聚焦奶業大縣。

  
( 五) 智能化養殖漁場建設工程
  堅(jian)持宜漁(yu)則漁(yu),實施(shi)池塘和工(gong)廠化集(ji)約化設施(shi)漁(yu)業(ye)養殖(zhi)場、低洼鹽(yan)堿地設施(shi)漁(yu)業(ye)養殖場、深遠海(hai)大型(xing)智(zhi)能化養殖漁(yu)場、沿海(hai)漁(yu)港基礎設施(shi)等建設項目(mu),推動漁(yu)業設施(shi)裝備升級(ji),加快(kuai)產業現代化發展。
  ———池塘和工廠化(hua)集約化(hua)設施(shi)漁業(ye)養殖場(chang)建設項目。在(zai)內陸和(he)沿(yan)海(hai)水域灘涂養殖優勢區,實施池塘標準改造(zao)項(xiang)目340個(ge)、工廠化集約化設施漁業養殖場項目(mu)152個。重點建設提升(sheng)池塘(tang)工程(cheng)化循環水(shui)養殖設(she)施(shi)裝備,強化水(shui)質(zhi)調(diao)控、底質(zhi)調(diao)控和(he)精準管控。建設(she)提(ti)升工廠(chang)化(hua)循(xun)環水養殖車間(jian),配套智能化(hua)精準作(zuo)業設(she)備、尾(wei)水處理系統等。
  ———低洼鹽堿地(di)設施漁業養殖場建設項(xiang)目(mu)。在宜漁(yu)鹽堿地分布地區建(jian)設(she)60個鹽(yan)堿(jian)地設(she)施(shi)漁業(ye)養(yang)殖場,推(tui)廣“以漁降鹽(yan)治堿(jian)” 技術(shu),拓展(zhan)鹽(yan)堿地(di)漁業發展(zhan)空間。重(zhong)點建(jian)設標準(zhun)化設施漁業養殖場,配備飼喂、增氧(yang)、疫苗(miao)注射、起(qi)捕采收以及洗鹽排堿(jian)、水質監控、尾水(shui)處理等(deng)設(she)施裝備,促進鹽堿池塘生態高效養殖、鹽堿水(shui)漁業(ye)綜(zong)合利用。
  ———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漁場建(jian)設項目。在黃渤海區、東海(hai)區和(he)南海(hai)區,建設99個以上深遠海(hai)大型智能(neng)化(hua)養殖漁(yu)場,推(tui)廣重(zhong)力(li)式網(wang)箱、桁架類網(wang)箱和養殖工(gong)船等(deng)先進技術與設施(shi)裝備。支持大型養(yang)殖漁場建設網箱(xiang)(xiang)箱(xiang)(xiang)體和(he)(he)工船(chuan)船(chuan)體,配備養(yang)殖自(zi)動控(kong)制(zhi)和(he)(he)數(shu)字化管理系統(tong)、水(shui)下監(jian)視系統(tong)裝備、水環境監測設備、清(qing)潔(jie)能源(yuan)系統裝備、漁獲機械裝備、水下洗網機、養殖環保設備等。
  ———沿海漁港基礎設施建設項(xiang)目。在沿海重要漁區(qu)和臺風路徑海域(yu),建設60座中(zhong)心漁(yu)(yu)港和80座一級漁(yu)(yu)港,提高(gao)漁(yu)(yu)港避風等級和(he)漁(yu)船(chuan)安全避風容量,完善以(yi)中心漁(yu)港、一級漁(yu)港為主體(ti)的(de)漁(yu)港防災減災體系。重(zhong)點建(jian)設防波堤、攔沙(sha)堤、碼頭、護岸(an)、港區(qu)道路等水陸(lu)域建(jian)筑物以及(ji)港池航道(dao)錨地疏浚(jun)、陸(lu)域形成(cheng),配套(tao)建(jian)設通訊助航、系泊、監控(kong)、消防(fang)、污(wu)染(ran)防(fang)治以及(ji)水產品交(jiao)易市場、冷(leng)藏制冰廠(chang)、繩(sheng)網廠、物資供應(ying)設施(shi)等(deng)。

專(zhuan)欄5 智(zhi)能化(hua)養殖漁場建(jian)設工程

  1.池(chi)塘和工廠化(hua)集約(yue)化(hua)設施漁業(ye)養殖場建(jian)設項目。按照單(dan)個池塘、集(ji)中連(lian)片2000畝以(yi)上,建設(she)340個池塘(tang)設(she)施(shi)漁業(ye)養殖場;按(an)照(zhao)單(dan)個養殖車間面積3萬平(ping)方米的標準,支持內陸(lu)和沿海適宜地區建(jian)設152個工廠化集約化設施漁業養殖場。
  2.低洼鹽堿地(di)設施漁業養殖(zhi)場建(jian)設項目。按照單個池塘10—30畝、集中連片500畝以上(shang),建(jian)設60個鹽堿(jian)(jian)地設施漁業(ye)養殖(zhi)場(chang),促進鹽堿(jian)(jian)地有效治理利(li)用。主要(yao)建設布局在東北生態養(yang)(yang)殖(zhi)區、華北綜(zong)合養(yang)(yang)殖(zhi)區、西(xi)北增效養殖(zhi)區(qu)、華東提(ti)質養殖(zhi)區(qu)、西(xi)藏生態(tai)保育區(qu)以及沿黃(huang)高質量發展帶。
  3.深遠海大(da)型智能化養(yang)殖漁場建設(she)項目。以重力(li)式網(wang)箱、桁架類網(wang)箱和養殖工船(chuan)三類養殖設施為主,建設99個以(yi)上深遠海大型智能化(hua)養殖場。黃(huang)渤海海域以重力(li)式網箱和養殖工船為主(zhu),東(dong)海海域以桁(heng)架類網箱(xiang)和(he)養殖工(gong)船為主,南海海域以島礁重(zhong)力(li)式網(wang)箱(xiang)和(he)桁(heng)架類(lei)網(wang)箱(xiang)及養殖工(gong)船多元結合的形式為主。
  4.沿(yan)海(hai)漁港基礎(chu)設施建設項目。重(zhong)點在(zai)上海、浙(zhe)江、福(fu)建、廣(guang)東、廣(guang)西、海(hai)南等東南沿海(hai)區建設中心漁港(gang)47個、一級(ji)漁港(gang)60個,在(zai)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等黃渤海區建設中心漁港13個、一級漁港20個。

  
(六) 冷鏈物流和烘干設施建設工程
  著眼補短板、減損失(shi)、提品質、增效益,加快實施(shi)糧食減損綠色烘(hong)干設施建設和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建設項目,規模化、網絡化推(tui)進建設,帶動全國新增產(chan)地(di)冷鏈物流設施庫容(rong)4400萬噸(dun)以(yi)上、糧食產地(di)烘干(gan)能力達(da)到65%,有效(xiao)提升農產品產地(di)貯藏保鮮和商品化處理能力以及谷物烘干能力。
  ———產(chan)地倉儲(chu)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項(xiang)目。在(zai)重點(dian)鎮和中(zhong)心村布(bu)局建設(she)6 萬個產(chan)地倉儲保鮮設(she)施,新增產(chan)地倉儲保鮮庫容約2100萬噸。在產地重要流通節(jie)點布局建設500個具(ju)有(you)倉儲保鮮(xian)、初加工、冷(leng)鏈(lian)配送等能力的產地(di)冷(leng)鏈(lian)集配中(zhong)心,提(ti)升產地(di)商品(pin)化處理水平和集配能力。
  ———糧食減損綠(lv)色烘干(gan)設施(shi)建設項目。聚焦小麥、水稻、玉米、大豆(dou)等主要糧食作(zuo)物生(sheng)產的需要,優化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布局,補上糧(liang)食產地(di)烘干設施(shi)裝備(bei)短(duan)板,全面推進老舊(jiu)烘干設施(shi)裝備(bei)更新換代(dai)、智能化(hua)升(sheng)級、清(qing)潔能源改造等。分區域分品種(zhong)推廣應(ying)用適宜糧(liang)食烘干(gan)設(she)施,強化節能、高效、低(di)碳烘干(gan)設(she)施裝備推廣應用,推進(jin)糧食烘干綠色發(fa)展。

專欄6 冷鏈(lian)物流和烘(hong)干設施(shi)建設工程

  1.產(chan)地倉(cang)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項目。建設6萬個產(chan)地倉儲(chu)保(bao)鮮設施,主要布局在設施農業優勢產區重點鎮和中心村,其中東北地區建設產地倉儲保鮮設施5900個、黃淮海地區建設25000個、長江中下游地區建設7700個、西南地區建設7000個、西北地區建設7400個、華南地區建設7000個。建設500 個產地冷鏈集配中心,主要布局在設施農業優勢產區的縣域重要物流節點,其中東北地區建設產地冷鏈集配中心50個、黃淮海地區建設180個、長江中下游地區建設80個、西南地區建設60個、西北地區建設50個、華南地區建設80 個。
  2.糧食減損綠色烘干設施建設項目。力爭通過(guo)三年左右時間,補(bu)上糧食產地烘干設施裝備短板,建成布局合理、體系完善的糧食產地烘干體系,烘干能力基本滿足全國糧食產地烘干需求,應急烘干作業能力齊備,糧食產后損失顯著下降,糧食產能得到進一步鞏固提升。

  
五、資金籌措
  ( 一) 拓寬資金籌措渠道
  規劃投資(zi)通過財(cai)政、金(jin)融、社會資(zi)本和項目承(cheng)建主體等多(duo)種(zhong)渠道落實。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完善金融保險支持等政策措施,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和引領作用,引導各類市場主體擴大有效投資。
  ———強(qiang)化(hua)財政資(zi)金投入(ru)保障。發揮財(cai)政投入的引導帶動作(zuo)用,重點支持示范面廣、帶動力強、引領性高的設施農業關鍵技術和先進設備。鼓勵地方對設施農業建設給予貸款貼息。引導各級地方政府部門以規劃為依據,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加大對現代設施農業支持。
  ———加大金融保險支持。在不新增(zeng)隱性債務的前提下,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因地制宜給予設施農業建設信貸支持,開展政府投資與金融信貸投放聯動,合理提升融資效能。發揮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作用。擴大溫室大棚、養殖圈舍、大型農機、土地經營權依法合規抵押融資試點。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開展一攬子設施農業綜合險,將溫室大棚、農機裝備與農房倉庫等設施設備納入保障范圍。鼓勵按市場化原則探索開展設施農業再保險服務。
  ———鼓勵(li)社會資本投入。鼓勵符合條件的相關市場主(zhu)體承擔現代設施農業重點項目,引導社會資本擴大投資。鼓勵社會資本通過資產證券化、股權轉讓等方式,盤活設施農業項目存量資產,拓寬資本進入退出渠道。

 
 ( 二) 創新投融資模式
  創新(xin)現代設施農業建設投融資體制(zhi)機制(zhi),拓寬(kuan)投融資渠道,優(you)化投融資模式,建立統籌整合投入機制,形成資金投入合力,提升資金使用效益。
  ———創新社會資本參與模(mo)式(shi)。在不新增隱性債務的前提下,支持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現代設施農業建設,加大投貸聯動、銀保合作等投融資模式探索力度。鼓勵地方政府采取投資補助、資本金注入、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現代設施農業建設。
  ———鼓勵大型企業參與承建。各地通過財政補助(zhu)、基金投入、統一申請信貸資金、融資代建等投融資機制創新,支持引導大型企業承建現代設施農業重點工程項目。創新完善大型企業投資建設、新型經營主體租賃經營,企業領辦、村民入股等多種合作共贏的投資運營模式。
  ———探(tan)索設立設施農業發展基(ji)金。鼓勵(li)社會資(zi)本以市場化方式探索設立現代設施農業投資基金,通過直接股權投資、設立子基金等方式加大投入。充分發揮農業農村部門的行業優勢,積極穩妥推進基金項目儲備、項目推介等工作。
  ———探索(suo)整體打捆打包(bao)投(tou)融資機(ji)制。鼓勵各地(di)整省、整市、整縣推進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將零散項目打捆打包整體實施,實行整體開發和建設,實現建一個成一個、建一片成一片,通過點線面結合實現整體提升。

  
六、效益與環境影響分析
  ( 一) 效益分析
  社會效益。通過(guo)規(gui)劃(hua)的實施(shi),有(you)力(li)推(tui)動(dong)設施(shi)農業全面升級,促(cu)進現代設施農業技術裝備明顯改善,勞動生產率與土地產出率大幅提升,設施農產品生產能力明顯增強,設施蔬菜產量占比提升到40% 、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83% 以上、設施水產品產量占比提升到60%,全國主要大中城市蔬菜自給水平有效提升。通過非耕地設施農業開發、糧食產區節地高效設施畜牧建設以及深遠海大型智能漁場建設,拓寬設施農業發展空間,優化農業生產空間布局,農業設施用地效率顯著提高、非耕地利用占比明顯提升,可以節約大量的優質耕地發展糧食生產,緩解設施農業與糧爭地、爭水問題,既可保障“ 菜籃子” 產品穩定供給,又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經濟效益。通過規劃的實施,引導撬動(dong)社(she)會資本積(ji)極參與設施農業投資建設,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加快現有老舊設施改造提升、建設一批先進高效設施可拉動關聯產業投資近2萬億元,為內需發展增強動力。實施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全面補齊設施農業技術裝備短板,有力提升設施農業技術裝備的智能化、機械化水平,增加大跨度塑料大棚、日光溫室和連棟溫室等高效設施面積,工廠化集約化節地高效型設施養殖加快發展,提高設施農產品品質與附加值,促進設施種植、畜牧與水產的畝均產值均提高20%以上,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升。通過推動現代設施農業園區化建設,培育壯大設施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與社會化服務組織,帶動當地農民就業與增收。充分發揮設施農業園區的集聚效應與規模效應,促進設施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價值鏈加快升級、供應鏈更加高效穩定,立體農業、休閑農業等新型業態加快涌現,有力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生(sheng)態效(xiao)益(yi)。通(tong)過(guo)規劃的實施,設施農業(ye)發展空(kong)間布(bu)局進(jin)一(yi)步(bu)優化,設施農業生產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穩產保供戰略要求等方面匹配度顯著提高。設施農業產地環境更加優良,綠色生產技術模式不斷推廣,設施種植土壤顯著改良,通過推廣水肥一體化、專業化生物防治等技術,促進高端設施蔬菜農藥化肥利用效率提升,肥水精準管理水平明顯提高。農業節能減排成效明顯,設施農業新能源加快應用,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100%,畜禽糞污、秸稈等設施農業廢棄物得到無害化處理或資源化利用,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等綠色循環發展新方式進一步推廣。
  近海水產養殖環境逐(zhu)步改善,深遠(yuan)海養殖空間逐(zhu)步拓展,設施漁業養殖尾水排放治理能力顯著增強。

  
( 二) 環境影響分析
  有利影響。規劃建設項目主要(yao)以土(tu)木工程、建筑工程和儀(yi)器設備購置更新為重點。部分土木工程的實施,如非耕地開發、土地平整、土壤培肥、池塘改造、排灌溝渠、田間道路、機耕路橋等,使土地與水域資源利用更為合理,有利于改善產地生態環境。智能化等設施裝備購置更新,有利提升設施農業生產率,促進水土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水產養殖尾水設施建設,可促進種養結合、減少廢物排放,有效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地力,改善養殖水環境。
  不(bu)利影響。在項目建設期間,連棟溫(wen)室(shi)(shi)、日光溫(wen)室(shi)(shi)、塑料大(da)棚土建和設施養殖工程施工過程中,會產生揚塵、固體廢棄物、廢水及噪聲等,設備安裝會產生包裝廢棄物等,對建設地周圍環境及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有一定影響。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后,設施包裝材料污染物和畜牧養殖過程中產生糞污,如不進行合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可能造成污染;北方設施種植為病蟲提供了過冬場所,如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能會增加病蟲害風險;設施漁業養殖的尾水排放可能對養殖水域造成一定影響。但上述影響都較小且相對可控。
  應對措施。為最大限度減輕環境影響,采取(qu)以(yi)下幾項措施:一(yi)是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做好項目立項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取得環保主管部門審批的環境影響評價意見書。二是項目實施過程中,高度重視環境問題,全過程與環保部門保持溝通與協調,對施工中產生的噪聲、揚塵、廢水、廢渣以及垃圾等按照有關規定采取合理措施進行有效控制。三是具體項目運行過程中,嚴格按照有關環境安全管理規程,對產生的污水、廢物、廢氣等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后再排放,確保零排放、零污染;加強設施農業病蟲害監測與防治體系建設,強化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推廣應用,預防和控制病蟲發生危害。

  
七、保障措施
  ( 一) 強化(hua)組織領(ling)導。建立部門協同(tong)、部省(sheng)聯動,省(sheng)負總(zong)責、市縣落實,各方參與、共同建設的規劃實施機制。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等加強協作,組織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實施,制定年度任務清單和工作臺賬,統籌研究制定相關支持政策,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重要問題。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制定行動方案,建立設施農業重大項目庫,建立健全跟蹤調度機制。各地要把設施農業建設作為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抓手,成立設施農業建設推進專項領導小組,協調解決推進設施農業重大問題。制定本地區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或實施方案,細化目標任務,制定政策措施,強化資源要素保障,協同推進規劃實施。

  ( 二) 強化政策扶持。強化投(tou)入(ru)保障。按規定(ding)用好(hao)現有相(xiang)關(guan)項目資金,積極支持(chi)現代設(she)(she)施(shi)(shi)農業建設(she)(she)。實施(shi)(shi)設(she)(she)施(shi)(shi)農業貸款貼息(xi)獎(jiang)補。將符合條件的現代設施農業建設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范圍。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和引領作用,在不新增隱性債務的前提下,通過直接投資、投資補助、資本金注入、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帶動金融社會資本擴大有效投資。創新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根據設施農業特點設立專屬金融產品,擴大溫室大棚、畜禽活體、養殖圈舍( 工廠) 、大型農機、水產養殖裝備依法合規抵押融資業務,將設施農業經營主體納入信貸直通車范圍。鼓勵投貸聯動,將符合條件的項目打捆打包按規定由市場主體實施。落實好現有農業保險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開展設施種植、設施畜牧、設施漁業保險,構建涵蓋財政補貼基本險、商業險和附加險等的設施農業保險產品體系。制定現代設施農業投資指引目錄,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設施農業建設。加強空間要素等保障。落實好設施農業用地政策,指導各地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同步考慮設施農業用地用海需求和布局。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鼓勵經依法許可,利用未確定使用權的國有荒山、荒地、荒灘發展設施農業。鞏固“ 大棚房” 整治成果,加強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動態監測與監管,嚴格執行用途管制,嚴禁設施農業用地擅自改變用途,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推動各地出臺設施農業用電用水等優惠政策。

  ( 三) 強化科技(ji)支撐。圍繞設施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全環
節,分區分類完善科技、標準、信息等配套服務。推進科技創新。
  支持設施農(nong)業領域(yu)重(zhong)點實(shi)驗(yan)室、設施裝備制造創新平臺等建(jian)設,推(tui)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實(shi)施設施農業專(zhuan)用品種選育、病蟲(chong)害防(fang)治等科技(ji)項(xiang)目,強化(hua)設施裝備工程化(hua)協同(tong)攻關(guan),開展設施農業(ye)新能源裝備、新技術研發(fa)與(yu)推廣應(ying)用,加快(kuai)解(jie)決制約(yue)設施農業(ye)發(fa)展的重大(da)關(guan)鍵(jian)和共性技術問題。加強技術(shu)指導(dao)。組建設(she)施農業建設(she)專(zhuan)家指導(dao)組,開展技術(shu)培(pei)訓(xun),推廣一批設施農業集(ji)成配套(tao)技術(shu)。結合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培育行動等,加強設施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完善標準體系。建立健全設施種植、設施畜牧、設施漁業、冷鏈物流、烘干設施等標準體系,明確各類生產設施、附屬設施和配套設施標準。制定設施農業產品評價標準體系,實施設施農業生產和農產品“ 三品一標” 提升行動,推動按標生產。強化質量監測。配備快檢設備,加密設施農產品抽檢頻次,實施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加大監管力度。

  ( 四) 強化產銷銜接。完善市場體系(xi)。依托縣(xian)城、重點鎮布局
建設一批產地冷鏈集配中心、批發市場和集散市場,提高設施農產品商品化處理水平。創新營銷方式。大力發展農村電商,鼓勵大型電商平臺下沉農村市場,引導物流、商貿、供銷等各類主體到鄉村布局,促進設施農產品順暢銷售。支持設施農業優勢產地、產品加工基地與生鮮電商合作,發展冷鏈貯運、連鎖經營、直采直供等新型營銷方式。拓寬銷售渠道。用好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網絡購物節等平臺,創響一批品質過硬、特色突出、競爭力強的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讓優質的設施農產品產得好、賣好價。

  ( 五) 強(qiang)化(hua)主體(ti)培育。充分發揮市場導(dao)向作用,積極引導(dao)各類(lei)
經營(ying)主(zhu)體參(can)與(yu)現代(dai)設(she)施農業建設(she)。做強農業龍頭企業。支持設施農(nong)(nong)業(ye)(ye)領域企業(ye)(ye)認定農(nong)(nong)業(ye)(ye)產業(ye)(ye)化龍頭企業(ye)(ye),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牽頭、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跟進、廣大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整合行業資源,提升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水平,推動現代設施農業提檔升級。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培育一批設施農業經營示范家庭農場、示范合作社,健全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帶動小農戶發展。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
  推(tui)動農(nong)業社會化(hua)服(fu)務組(zu)織圍繞棚室設(she)計(ji)開發(fa)、設(she)施裝(zhuang)備運維、良種繁育推廣、綠色統防統治等,提供全方位多環節服務。

  ( 六) 強化宣傳(chuan)引導。樹立典(dian)型范例,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全
社(she)會(hui)共同(tong)關注設(she)施(shi)農(nong)業(ye)建設(she)的(de)良好(hao)氛圍。總結典型模(mo)式。通過展(zhan)銷會(hui)、博覽(lan)會(hui)等模(mo)式,積極推廣展示現代設(she)施農業建設(she)的新技(ji)術、新裝備和新模式,發掘各地推進設施農業經驗做法,總結推介一批差異化、特色化的典型案例,推動各地互學互鑒,以點上發展引領設施農業面上整體提升。開展廣泛宣傳。運用報刊、互聯網等全媒體,依托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等活動,利用舉辦論壇、交流研討、開展宣講等方式,宣傳設施農業建設模式和經驗成效。

附件1

現代設施(shi)種(zhong)植建設專(zhuan)項實施(shi)方案(an)
(2023—2030 年)

  一(yi)、總體要(yao)求
  ( 一) 發展思路(lu)。著眼推進現代設(she)施種植高質量發展(zhan),以統籌(chou)強化糧食與“ 菜籃子” 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為目標,以穩定蔬菜產能、提高生產效能、調優生產結構為導向,以傳統優勢產區老舊設施改造、非耕地現代設施種植開發、大中城市設施種植標準化示范、區域集約化育苗( 秧) 中心建設為重點任務,加快實施一批現代設施種植重點項目,優化產業布局,完善設施裝備,增強抗風險能力,構建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相匹配的現代設施種植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

  ( 二(er)) 目標任務。到2025年(nian),
重(zhong)點建(jian)成250個戈壁鹽(yan)堿(jian)地現代(dai)設施(shi)種植園區、100個大(da)中城市現代設施(shi)農業標準化園區、100萬畝老舊設施(shi)整縣改造(zao)、6000個左(zuo)右早稻集(ji)中育秧中心(xin)、150個蔬菜集(ji)約化育苗中心(xin)。設施蔬菜產量占蔬菜總產量的比重達到35%,設施種植機械化率達到50%,生產效率和質量效益穩步提升。
  到(dao)2030年,累計建成500個戈壁鹽堿(jian)地現代設施種植園區、200個大中(zhong)(zhong)城市現代設(she)施農業標準(zhun)化園區(qu)、200萬畝老舊(jiu)設(she)施整縣(xian)改造、6000個左右(you)早稻集中(zhong)(zhong)育秧(yang)中(zhong)(zhong)心(xin)(xin)、300個蔬菜集約化育苗中(zhong)(zhong)心(xin)(xin)。設施蔬菜產量占蔬菜總產量的比重達到40%,設施種植機械化率達到60%,保供能力、質量效益明顯提高。

  
二、建設重點
  ( 一) 實施戈壁鹽堿地現代設施種植建設
  1.建(jian)設目標。在西北地區合(he)理利(li)用戈壁荒(huang)地發展現代設(she)施蔬(shu)菜產業(ye),建設300個千(qian)畝以(yi)上戈壁(bi)設施種植園區;在黃淮海和環(huan)渤海地(di)區充分利用鹽堿地(di)發展現代設施蔬(shu)菜(cai)產業,建(jian)設200個(ge)千畝(mu)以(yi)上鹽堿地設施種植(zhi)園(yuan)區(qu)。探索推廣一批成熟的非耕地現代設施種植技術裝備集成應用方案和市場化開發運營模式,帶動全國利用非耕地發展現代設施種植面積新增100萬畝以上。
  2.重(zhong)點建設任(ren)務。在農(nong)業生(sheng)態保護和資(zi)源合(he)理利用(yong)的前提下,在戈壁(bi)鹽堿地設施種植園區(qu)以蔬(shu)菜(cai)園藝作(zuo)物為主要生(sheng)產(chan)對(dui)象(xiang),利用高標準(zhun)日光(guang)溫室和(he)塑料大棚,采取基(ji)質栽培(pei)技(ji)術和高效節水(shui)技(ji)術,運用企業化園區式管理模式,開展非耕地設施種植開發,突出建設以下內容。
  ———推進園區基礎設施一體化開發。建設(she)500個面積不少于1000畝(mu)的戈(ge)壁鹽堿(jian)地等非耕地現代(dai)設施種(zhong)植標準化產業(ye)園區,完善園區骨干灌排、水源處理、電力設施、基礎網絡和主干路網等配套建設,保障園區基礎生產條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建設開發,引導農戶通過勞務輸出、承包經營等方式積極參與。
  
———因(yin)地制宜選(xuan)擇適宜生產(chan)設施(shi)。發展(zhan)高標準具(ju)有良好蓄熱保(bao)溫(wen)性能的裝(zhuang)配化日光溫(wen)室、大(da)跨度(du)多(duo)源蓄熱型塑料(liao)大(da)棚(peng)、外保(bao)溫(wen)型塑料(liao)大(da)棚(peng),
配(pei)套(tao)輕簡(jian)化無(wu)土栽培裝置(zhi)、低成(cheng)本水(shui)處理(li)、水(shui)肥(fei)一體化和新能源補溫設(she)備等輔助生產裝備。在能源成本較低地區,適度發展大型連棟玻璃溫室和植物工廠。
  ———完善生產配套設施。配套產地預冷(leng)設施、分級包裝(zhuang)車(che)間、低溫配送中心、批發市場冷藏設施建設,提升蔬菜采后商品化處理水平。建設集約化育苗中心,保障種苗供應。
  ———建設標準化(hua)基質廠。利用先進生物工程(cheng)技術,推動農牧業廢棄物無害化基質化利用,建立以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為原料的有機栽培基質標準化加工廠,滿足非耕地設施農業對育苗基質和栽培基質的需求。
  ———信息化與智能作(zuo)業裝備。配套環(huan)境和(he)作物長勢等信息采集設備,配置自(zi)動通風、電動卷簾(lian)、二氧(yang)化(hua)碳施肥(fei)、水(shui)肥(fei)一(yi)體化(hua)等(deng)管控硬件、小(xiao)型作(zuo)業裝備與智能調控系統,提升設施生產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3.建設布局。建(jian)設(she)300個(ge)千(qian)畝以上(shang)戈(ge)壁(bi)現代設(she)施種植園區,主要布局在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8個地區;200個千畝以上鹽堿地現代設施種植園區,主要布局在天津、河北、遼寧、江蘇、山東等5個省份建設。

  
( 二) 建設大中城市設施種植標準化園區
  1.建設(she)目標。圍繞(rao)增強大中城市“ 菜(cai)籃子(zi)” 產品穩產保(bao)供能力,重(zhong)點在(zai)常住人口(kou)100萬以上的全國(guo)大中(zhong)城市郊區及周邊區域,結合資源稟賦和城市消費需求,建(jian)設200個(ge)百畝(mu)以上的現代設施種(zhong)植標準化(hua)園區,累計建設2萬畝以上,統籌推動老舊設施改造、高端設施提升、產業鏈配套,帶動大中城市蔬菜自給水平提升。
  2.重點建設任務。鼓勵大中城市(shi)現代設施農業連片組團(tuan)式、園區化開發,建設規模連片的現代設施種植標準化園區,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向園區集中、科技要素向園區集聚,探索推廣一批國內外領先的設施農業新技術、新材料與新工藝,示范帶動全國設施種植提檔升級。
  ———突(tu)出高端(duan)先進生產設施示范(fan)帶動。因(yin)地制宜建設一批全年生產、立體種植、智能調控的連棟溫室和植物工廠等高端生產設施,配套國產化智慧管控系統和智能作業裝備。北方地區開展果菜周年設施生產模式示范,重點建設低能耗大型連棟玻璃溫室、柔性日光溫室和大跨度塑料大棚,推廣果菜長季節栽培模式、正壓通風環境調控模式和配套果菜全過程巡檢診斷機器人。南方地區開展葉菜周年設施生產模式示范,重點建設低成本連棟塑料大棚,推廣葉菜水耕栽培模式、營養液溫室調控模式和配套葉菜自動移栽收獲作業裝備。在有條件的中心城市,開展立體植物工廠生產模式示范,建設適宜不同品種立體植物工廠,集成示范全程無人化智能配套技術裝備。
  ———完善提升園區(qu)公共基礎配套(tao)設施。建設提升園區生(sheng)產(chan)用電配套設施、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交通、物流、信息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與信息化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智慧園區。完善配套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園區“ 田頭+直銷+網絡” 的營銷體系。
  ———培育融合發展的設施農業新業態。發揮(hui)大中(zhong)城(cheng)市都(dou)市農業產業融合、業態創新等優勢,推動設施農業多元功能拓展與多元價值轉化,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國內外領先的設施農業先進業態。
  3.建設布(bu)局(ju)。大中(zhong)城市設施種植標準化園區主要布局在常住人口100萬以上的大中城市郊區及其周邊。其中,36個大中城市各建設2—4個園區,其他大中城市各建設1—2個園區。

  
( 三) 推動現代設施(shi)農業改造(zao)提升
  1.建設目標。在設施種植(zhi)傳統優勢產區,按照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整縣推進老舊設施改造提升,重點完成改造提升200萬畝,其中日光溫室改造100萬畝、塑料棚改造100萬畝,促進信息化和設施化融合,推動設施結構與環境控制設備向大型化、宜機化、智能化轉型,示范帶動各地加快設施改造升級。
  2.重點建設任務。整縣實施現(xian)代設施農業改造提(ti)升(sheng)項目,推(tui)廣不同區域設施改造技術模式。
  ———推進標準化溫(wen)室設施(shi)建設。黃淮海(hai)和環(huan)渤海(hai)地(di)區以(yi)發展(zhan)節能日光溫室和大跨度塑料大棚為主,加大新材料、新棚型開發應用,加強冬季蓄熱增溫和保溫防寒設施,增加光照強度和時間。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以發展單棟和連棟塑料大棚為主,適度發展遮陽棚、防雨棚、防蟲網室,推進生產管理輕簡化、自動化升級。西北和東北產區以發展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為主,提高設施防寒保溫性能。
  ———加快老舊設施結構(gou)改(gai)造。加(jia)快老舊低效溫室設施“小改大”,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宜機化水平;推廣新型復合保溫墻體,提高保溫蓄熱性能;推廣裝配式熱浸鍍鋅鋼架結構,增強設施安全性,擴大生產作業空間。
  ———信息化(hua)與(yu)智能(neng)化(hua)改造。按照補(bu)短板、強弱項原則,增配環境和作物長勢等信息采集設備、自動卷膜通風和水肥一體化等智能調控設備以及小型打藥機和物流運輸車等自動作業裝備,提升設施機械化和智能化水平。
  3.建設布局。現代設施農(nong)業改造(zao)提升(sheng)項目主要布局在黃淮海和環渤海地區、長江流域和西北地區等設施種植傳統優勢產區,聚焦設施種植面積在50萬畝以上的山東、江蘇等20個重點省,兼顧其他省份,選擇設施種植大縣開展項目建設。

  
( 四) 建設(she)現代設(she)施集約化育苗( 秧) 中(zhong)心
  1.建設目標(biao)。在長(chang)江(jiang)流域和華南地區雙季稻生產(chan)優(you)勢區域,建設6000個左右早稻集中育秧中心,提高水稻集中育秧服務能力,帶動擴大早稻種植面積,助力提產增效。在蔬菜主產區建設300個年育苗能力5000萬株的集約化育苗中心,新增750萬畝蔬菜需苗量,有效解決小農戶育苗難、成本高、質量差的問題,提升育苗質量與效益。
  2.重(zhong)點(dian)建設(she)任務。因地(di)制(zhi)宜(yi)建設(she)早(zao)稻集中育秧(yang)中心,涵蓋播種出苗車間、育秧溫室大棚及育秧設施設備等。播種出苗車間主要包括用于滿足播種出苗相關生產服務作業所需的輕鋼結構廠房或各類溫室。育秧溫室大棚主要包括育秧使用的連棟溫室、塑料大棚等各類溫室設施。育秧設施設備主要包括浸種池、催芽室等專用設施;碎土機、篩土機、輸送機等可多年使用的固定資產設備。
  因地制宜(yi)建設(she)一批布局合(he)理(li)的集(ji)約(yue)(yue)化育苗(miao)中心(xin),涵蓋集(ji)約(yue)(yue)化育苗生產設施、自動化育苗裝備、溫室大棚環境精準調控設備等。
  建設集約化育(yu)苗(miao)生(sheng)產(chan)設施。按照年育(yu)苗(miao)能力5000萬株的(de)規模(mo)標準建設300個集約化育苗中心。因地制宜建設集約化育苗設施,北方地區建設日光溫室、大跨度保溫塑料大棚和連棟玻璃溫室育苗生產設施,南方地區建設連棟塑料大棚育苗生產設施。鼓勵有條件地區探索建設以全程自動化為特色的連棟溫室潮汐式物流運輸苗床生產模式。建設自動化育苗裝備。配置自動化播種線、全自動嫁接機、自動分級移栽機、催芽室、愈合室等工廠化育苗裝備,實現育苗全程自動化作業管理。建設溫室大棚環境精準調控裝備。配置室外氣象站、室內環境傳感器、種苗長勢視頻監控系統等數據采集設備,配置補光、電動開窗、電動卷簾、二氧化碳施肥等環境控制系統,實現溫室大棚保溫、降溫、補光、遮光等環控措施自動調控運行。
  3.建(jian)設布局。早稻集中育秧中心主要布(bu)局在浙(zhe)江、安(an)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等10 個雙季稻生產省份。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主要布局在蔬菜播種面積千萬畝以上的山東、河南等16 個蔬菜大省和10 個設施蔬菜重點省。

  
三、保障措施
  (一) 強(qiang)化協調推動(dong)。農業農村部積極推(tui)動有關規劃和政策出臺,加強重點項目儲備,跟蹤調度項目落實進展,統籌研究解決規劃實施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制定本地區設施種植建設實施方案,負責項目組織實施和跟蹤調度工作,加強與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協同,推動將“ 發展設施蔬菜” 納入“ 菜籃子” 市長負責制考核,強化資金、技術、政策落實,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二(er)) 強化政策支(zhi)持(chi)。實施設施農業貸款(kuan)貼息(xi)獎補政策。按
規定用好農業生產相關項目渠道,對設施種植業發展予以積極支持。鼓勵金融機構開發設施蔬菜專屬金融產品,為設施生產主體提供信貸直通車服務,對權屬清晰的溫室大棚設施裝備開展抵押貸款。強化用地政策保障,指導設施種植大縣編制年度設施用地進出平衡總體方案,建立完善非耕地發展設施農業的用地管理制度,不斷完善設施農業用地保障機制。

  (三(san)) 強化科技支撐。完(wan)善設(she)施種植科技創新體系,依(yi)托農業
農村部設施農業工程學科群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設施園藝區域技術公共研發中心及地方科研院所等平臺,聚焦設施專用品種選育、新型設施結構及材料、綠色高效生產技術、采后處理技術、設施智能裝備研發、病蟲害防控等領域,引入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工業智能裝備,開展跨學科協同攻關一批前瞻性、引領性技術,解決制約設施種植業發展的重大關鍵和共性技術問題。

  (四) 強化指導服務(wu)。圍繞設施種植生產、加(jia)工、流(liu)通(tong)等全環
節,完善標準、技術、信息等配套服務,深入實施種植業“ 三品一標” 提升行動,推動按標生產。組織農業農村部蔬菜專家指導組、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分區域、分類型編制蔬菜設施推薦構型圖集,集成示范“ 小棚變大棚” 等改造升級措施,配套以宜機化為載體的栽培技術模式,開展技術培訓指導,提升設施生產管理水平。
  結合高素質農(nong)民培(pei)育計劃、農(nong)村創業創新(xin)帶頭人培(pei)育行動等,加強(qiang)設施種植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發展社會化服務。

  (五) 強(qiang)化宣傳引導。深入總結挖掘各(ge)地推進(jin)設施種植業發
展的經驗做法,及時宣傳解讀創新案例,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做法,普及適用工藝技術模式,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綜合運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利用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等平臺,加強宣傳引導,營造推進設施種植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附件2

現代設施(shi)畜牧(mu)建設專項實施(shi)方案
(2023—2030 年)

  一、總體(ti)要求(qiu)
  (一(yi)) 發展思路。聚焦生豬、蛋雞(ji)、肉(rou)(rou)雞(ji)、奶牛、肉(rou)(rou)牛、肉(rou)(rou)羊等主要畜禽,以提(ti)升勞(lao)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畜禽生產力為(wei)導向(xiang),大力發展(zhan)規模化(hua)、集約化(hua)、機械化(hua)、智能(neng)化(hua)養殖(zhi),應用先(xian)進養殖(zhi)設施(shi)設備和管理技(ji)術,推進(jin)養殖設施設備功能(neng)配(pei)套(tao)、工藝(yi)融合,加快構建(jian)高(gao)質高(gao)效(xiao)畜禽設施養殖體系,提升形成產(chan)出高(gao)效(xiao)、產(chan)品安全(quan)、資(zi)源節約、環境(jing)友(you)好(hao)、調控有效的設施畜(chu)牧業發展新格局,不斷提升畜(chu)產品安全穩定供給保障能力。

  (二) 主要目(mu)標。到(dao)2025年(nian),建設完成60個(ge)立體多層規模化
生豬養殖(zhi)場、260個(ge)家禽(qin)立體高(gao)效(xiao)設施養殖(zhi)場、80個(ge)肉(rou)牛高(gao)效(xiao)集約養(yang)殖場(chang)、200個(ge)(ge)肉羊高效集約養(yang)殖場(chang)和100個(ge)(ge)現代化(hua)奶牛智慧牧場,增加肉產(chan)量70萬(wan)(wan)噸(dun)以(yi)上(shang)、雞蛋(dan)產(chan)量15萬(wan)(wan)噸(dun)以(yi)上(shang)、奶類產(chan)量80萬(wan)噸(dun)以上,帶(dai)動全國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dao)78%以上。畜禽養殖規模化(hua)、機械化(hua)、智(zhi)能(neng)化(hua)水(shui)平明顯提升,養殖設(she)施設(she)備與技(ji)術配套更加完善,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供應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到2030年(nian),建設完成150個立體多層(ceng)規(gui)模化(hua)生豬養殖(zhi)場、260個家禽(qin)立體高效設施養殖場、200個肉牛高效集(ji)約(yue)養殖場、300個肉(rou)羊高效集(ji)約養殖場和200個現(xian)代化奶牛智(zhi)慧(hui)牧(mu)場,增加(jia)肉(rou)產量150萬噸以上(shang)、雞蛋(dan)產量(liang)15萬噸以上(shang)、奶(nai)類產量(liang)160萬噸以上(shang),帶動全國(guo)畜(chu)禽(qin)養殖(zhi)規模(mo)化(hua)率達到83%以上,主要畜(chu)禽(qin)大(da)規模(mo)養殖(zhi)場基本實(shi)現全程設施(shi)化。與傳統(tong)養殖場相比,可節約用(yong)地10%以上,生產效率提(ti)高5%以上。生豬、蛋雞(ji)、肉雞(ji)、奶牛產能保持穩(wen)定并逐步優化,畜(chu)牧(mu)業(ye)質量(liang)效(xiao)益和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畜(chu)牧(mu)業(ye)綜合生(sheng)產能(neng)力和供(gong)應保障能(neng)力明顯提(ti)升,抵御(yu)市場、疫病等風(feng)險(xian)能(neng)力顯著提高。

 
 二、建設重點
  ( 一) 建設立體多層規模化生豬養殖場

  1.建設目標。建設提高生豬(zhu)規模化(hua)、標準化(hua)養殖水(shui)平(ping),以節約集約用地、綠色(se)種養循環為(wei)前提,建設150個多層立體規模化生豬養殖場,因(yin)地制宜推廣高(gao)層樓房養豬養殖模式(shi),發揮示范(fan)帶動作用(yong),提(ti)高生豬(zhu)產業的標準化、規模化、智(zhi)能化水平,提(ti)升豬(zhu)肉供給保(bao)障能力。
  2.重點建(jian)設任務。建設立體多層規模(mo)化生豬養殖場(chang),開展(zhan)技術裝備集成與養殖模式探索。
  ———建設規模(mo)與(yu)裝備標準。新建年出(chu)欄10萬頭的立(li)體多(duo)層規模化生豬養殖場(chang)150個(ge)。重(zhong)點建設立體(ti)多(duo)層封閉式豬舍,集成先進(jin)技術與設施(shi)設備,配備精準飼喂、環境控(kong)制、疫病防控(kong)、糞污處理等先進設施設備,配套自動化、智能化信息控制系統。
  ———推廣多層高效養(yang)殖集成技術。按照現代化養豬生產工藝流(liu)(liu)程建設多層(ceng)豬場,遵(zun)循“ 全進(jin)全出” 流(liu)(liu)水(shui)式生產工(gong)藝流(liu)(liu)程,推動供水、供料、供熱、供電、通風、采光、監控等全部實現機械化和自(zi)動化(hua)操作,建設(she)集配種、妊娠、分娩、保育、生長、育成、出欄等各環節連續一體的生產線(xian)。科學(xue)設計糞污排放(fang)處理系(xi)統,合理配套排污管道溝渠、沉淀(dian)池、干濕分(fen)離機、發酵罐等(deng)設施設備,有條件的(de)區域配(pei)套建設糞(fen)污(wu)消納的種植基地。強(qiang)化(hua)對豬(zhu)舍(she)布局系統、物料流通系(xi)統、空氣流(liu)(liu)通系(xi)統、豬只流(liu)(liu)通系(xi)統、廢物流(liu)(liu)通系(xi)統、水源(yuan)流(liu)(liu)通系(xi)統等六大生物安全系統的精準控制。
  3.建設布局。堅持市(shi)場主(zhu)導、自愿申(shen)請(qing)、因地制宜(yi)的原則(ze),結合(he)土地資源條件(jian),選擇合(he)適的地區(qu)實施,優(you)先考慮生豬主(zhu)產區(qu)、土地(di)(di)資源緊張地(di)(di)區和保供壓力(li)較大地(di)(di)區。重點在(zai)湖(hu)北、湖(hu)南、河(he)南、廣西、安徽、山東、河北(bei)、江西等(deng)調出區的省份;廣東、浙江、江蘇、北(bei)京、天(tian)津(jin)、上海等(deng)主(zhu)銷(xiao)區的省份;山西、海南、四川、重慶、云南、貴(gui)州、福建、陜西等產銷平衡區的省份建設。

  ( 二(er)) 建設(she)家禽立體高效設(she)施養殖場
  1.建設(she)目(mu)標:建(jian)設(she)家禽(qin)立體(ti)高效(xiao)設(she)施養殖場260個(ge),因地制(zhi)宜推廣(guang)肉雞和蛋雞疊(die)層高(gao)效籠養(yang)等集約化(hua)養(yang)殖(zhi)模式,顯著提(ti)升(sheng)養(yang)殖(zhi)效率,示(shi)范(fan)帶動(dong)提(ti)高家(jia)禽(qin)產業的標準(zhun)化(hua)、規模(mo)化(hua)、智能化(hua)水平,提(ti)升(sheng)禽肉、禽蛋的供給保障能力。
  2.重點建設任務(wu)。在蛋雞肉雞養(yang)殖(zhi)場推廣(guang)立體多(duo)層(ceng)籠養(yang)集約化養殖模式和我國自主培育的家禽新品種、配套系。
  ———建(jian)設規(gui)模與設施標準(zhun)。按照商(shang)品蛋(dan)禽存欄(lan)20萬(wan)只以(yi)上、商品(pin)肉禽年出欄(lan)100萬只以上規模標準,建設家禽立體高效設施養殖場260個,其中,改造130個,新建130個。重(zhong)點建設或改造提升高(gao)效養殖籠(long)架、數字化飼料(liao)傳(chuan)輸與精準飼喂、正壓新(xin)風與智能精準通(tong)風系統、雞舍智能(neng)全向(xiang)環控系統、禽舍熱能(neng)回收系統、廢棄物自動收(shou)集處理、禽舍智能機器人巡(xun)檢和(he)疫病智能防控(kong)、雞蛋自動收(shou)集與質檢(jian)分(fen)級包裝等設施設備(bei),配(pei)套自動化、智(zhi)能化養(yang)殖信息控制系統。
  ———因地制宜(yi)推廣(guang)立體多(duo)層(ceng)籠養集成技術。在肉(rou)雞蛋雞養殖(zhi)優(you)勢區(qu)重(zhong)點加快(kuai)改造提升,更新使用(yong)先進的生產設(she)施設(she)備,配套自動(dong)化、智能化養(yang)殖(zhi)信息控(kong)制(zhi)系統(tong)。在肉(rou)雞(ji)蛋雞(ji)養(yang)殖(zhi)潛力區重點加快(kuai)新建一批家禽(qin)立(li)體高效設施養殖場,加快(kuai)肉雞(ji)蛋雞(ji)立(li)體多層籠養模式普及,加快精準營養、智能環控、降耗減排、全機(ji)械化(hua)作(zuo)業等高效技術的推廣應用,提升(sheng)養(yang)殖場設施現(xian)代化水平。在肉(rou)雞(ji)蛋雞(ji)特(te)色(se)養殖區重(zhong)點(dian)發展地(di)方特(te)色(se)品種的肉(rou)雞蛋雞養殖,結合當地(di)自然條件,配備適合的設施設備,提高生產效率。
  3.建設布局。立足(zu)全(quan)國家禽養(yang)殖現狀基礎(chu)與拓(tuo)展潛力,科學布局改造和新(xin)建260個家(jia)禽立體(ti)高效設施養殖場。其中,肉雞蛋雞養殖優勢區( 山東、廣東、廣西(xi)、安徽(hui)、遼寧、河南、江(jiang)蘇(su)、福建(jian)、四川、河(he)北、吉林、湖北、黑龍(long)江等省份(fen)) 建(jian)設130個,包括蛋雞50個、白羽(yu)(yu)肉雞40個、黃羽(yu)(yu)肉雞40個;肉雞蛋雞養殖潛力區( 山西、內蒙(meng)古、江(jiang)西(xi)、湖南、云南、重慶、貴州、海南、浙江(jiang)、陜(shan)西(xi)等省份) 建(jian)設100個(ge)(ge),包括蛋雞(ji)(ji)(ji)40個(ge)(ge)、白羽肉雞(ji)(ji)(ji)30個(ge)(ge)、黃羽肉雞(ji)(ji)(ji)30個(ge)(ge),肉雞(ji)(ji)(ji)蛋雞(ji)(ji)(ji)特色養殖區( 西藏(zang)、青海、寧夏、甘肅、新疆等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建設30個,包括蛋雞、白羽肉雞、黃羽肉雞各10個。

  ( 三(san)) 建(jian)設肉牛肉羊高效集約養殖(zhi)場
  1.建設目標。推動肉牛肉羊高效(xiao)集約養殖,重點建設和改(gai)造200個肉(rou)牛(niu)高效集(ji)約養殖(zhi)場和300個肉(rou)羊(yang)高效集(ji)約養殖(zhi)場,創建一批(pi)肉牛肉羊(yang)養(yang)殖提質增(zeng)效標桿養(yang)殖場(chang),帶(dai)動社會(hui)資本參與肉牛肉羊產(chan)業發展,提高養殖效(xiao)率,推動(dong)提升產(chan)業規(gui)模化(hua)、標準化(hua)水平和產品競爭力,強化肉牛肉羊增產保供。
  2.重點建設任務(wu)。支持肉牛肉羊高效(xiao)集約養殖場建(jian)設提(ti)升養殖圈舍、飼草料(liao)收(shou)貯加工(gong)、精(jing)準飼喂、環(huan)境控制和糞(fen)污處理等(deng)環(huan)節設施化(hua)水平,探索(suo)推(tui)廣(guang)集(ji)約養殖集(ji)成技術模式,推(tui)廣(guang)與養殖模式相配套的成套技術裝備。
  ———建設規模與設施(shi)標準。按照存欄3000頭以上肉牛(niu)的規模標準(zhun),建(jian)設(she)200個(ge)肉牛高效集約養殖場,其中,新建(jian)100個(ge)、改擴建100個。按(an)照(zhao)存欄(lan)10000只以(yi)上(shang)肉羊的規模(mo)標(biao)準,建設300個肉羊高效集約養(yang)殖(zhi)場,其中,新建100個、改擴建200個。重(zhong)點支持養殖場建設或改造標(biao)準化養殖圈(quan)舍(she),引進良種(zhong)肉(rou)牛肉(rou)羊,開展品種(zhong)改(gai)良;建設(she)優(you)質飼草(cao)料基地,購(gou)置穗(sui)莖兼收玉(yu)米收獲機、揉(rou)絲機等(deng)飼料收貯(zhu)與加工設備,推廣應(ying)用(yong)青貯(zhu)、氨(an)化、微貯(zhu)和秸稈飼料化利用技術;配(pei)備精準飼喂、疫病防(fang)控(kong)等設備和智能化養殖管理系(xi)統,配套飼草料加工調整、糞污還田和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等設施設備。
  ———因地制宜推廣肉(rou)牛肉(rou)羊集(ji)約養殖技術模式。肉牛養殖技(ji)術模(mo)式方面,在(zai)草(cao)原牧區推行“ 天然草(cao)原+人(ren)工草(cao)地+適度規模(mo)養殖(zhi)” 相配套的養殖(zhi)模式,建設標(biao)準化畜棚和配套裝(zhuang)備(bei)、飼草(cao)料(liao)庫房、飼草(cao)收(shou)割青貯等設(she)施(shi)設(she)備(bei),因地制宜建設過冬暖棚和人工飼草地。
  東北和中原等傳統肉牛養殖(zhi)優勢區,穩步(bu)擴大養殖(zhi)規模,提升養殖(zhi)場標準(zhun)化、集約化、機械化水平,改建升級精準(zhun)飼養、疫病防控、無害化處理等智能化養殖設施設備,提升土地等生產要素利用效率。
  草(cao)山草(cao)坡資源較為豐富的南方地區(qu),推(tui)行(xing)種草(cao)養(yang)畜,提升養(yang)殖(zhi)場基礎設施條件和標準化生產水平,促進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展。
  肉羊養殖技(ji)術(shu)模式方面(mian),在內蒙古、新(xin)疆和青藏高原等牧(mu)區,加(jia)強地(di)方特色肉羊(yang)品(pin)種保護,以(yi)草畜(chu)平衡為基礎,推廣科學輪牧,探索(suo)智能(neng)放牧技術應用,發展現代家庭生(sheng)態農牧場,提高(gao)(gao)高(gao)(gao)品(pin)質生(sheng)態有(you)機羊(yang)肉(rou)生產(chan)。在東北(bei)和西北(bei)農牧交錯帶和農區,發(fa)揮區域豐富(fu)的糧食飼(si)料(liao)和(he)秸稈飼(si)料(liao)資源優勢,推進肉羊(yang)養殖方(fang)式(shi)向集約(yue)化規模化(hua)轉變,推動肉羊高效養殖成套設備的(de)應用,提高機械化(hua)水平(ping)。在中原(yuan)地(di)區,拓寬飼(si)草料(liao)多元化(hua)供給渠道,推廣標準(zhun)化(hua)規(gui)模化(hua)養(yang)殖,改建升(sheng)級精(jing)準飼(si)養(yang)、疫(yi)病防(fang)控、無(wu)害化處理等智能化養(yang)殖設(she)施設備,提升土地等(deng)生產要(yao)素利用效(xiao)率。在西南地區,因地制宜開發利用草山草坡和農閑田資源,探索多元主體聯合的肉(rou)羊集約(yue)化(hua)養(yang)(yang)殖新模(mo)式,提升養(yang)(yang)殖場基(ji)礎設施條件(jian),發展特(te)色養(yang)(yang)殖,促進(jin)種(zhong)養(yang)(yang)結合農牧循環發展。
  3.建設布局。在(zai)鞏固提升傳(chuan)統主產區基(ji)礎(chu)上,挖掘(jue)潛力發(fa)展區,科(ke)學布局200個(ge)肉(rou)牛高(gao)效(xiao)集(ji)約養殖場和(he)300個(ge)肉(rou)羊高(gao)效(xiao)集(ji)約養殖(zhi)場。肉牛養(yang)殖場,重點在內蒙古、西(xi)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草原牧(mu)區,遼寧、吉林、黑(hei)龍江等東(dong)北(bei)(bei)地區,河北(bei)(bei)、山東(dong)、河南、陜西、湖北(bei)、湖南等中原養殖優勢區,四川、重慶、云南、貴州、廣(guang)西等草山草坡資(zi)源較(jiao)為豐富(fu)的南方(fang)地區開(kai)展(zhan)建設改(gai)造。肉羊養(yang)殖場,重點在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主要草(cao)原牧區(qu),寧夏、甘肅、遼寧、吉林(lin)、黑龍(long)江等(deng)北(bei)方主產(chan)區,河南、山東(dong)、河北(bei)、江蘇、安徽等(deng)中原(yuan)肉(rou)羊養殖優(you)勢區,四川、重慶、云南、貴州、廣西等(deng)草山草坡資(zi)源較(jiao)為豐富的西南主產區開展建設改造。

  ( 四) 建設奶牛(niu)智慧牧(mu)場
  1.建(jian)設目標(biao)。以(yi)節本(ben)提質、智(zhi)能(neng)高效為導向(xiang),在全國(guo)建設(she)200個現代化的奶牛智慧牧場(chang),推動(dong)基于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的智能統計分(fen)析(xi)軟(ruan)件終端在奶(nai)牛養殖中的應用,推進產奶(nai)數據采(cai)集的物聯(lian)化(hua)(hua)與管理軟件的國(guo)產化(hua)(hua),加快(kuai)奶牛養殖管理數字化(hua)(hua)、智能化(hua)(hua),并(bing)因地制宜推廣適用于不(bu)同氣候(hou)資源條(tiao)件和養殖特(te)點等的現代化集約化奶(nai)牛養殖模式,強化奶業生產全鏈條精細化管理水平(ping),示(shi)范帶動奶業高質量發展。
  2.重點(dian)建設任務。支持奶牛智(zhi)慧牧場補(bu)短板、強弱(ruo)項,提升(sheng)規模養殖場草畜配套比例、資源利用效率和數字化應用水平。
  ———建設規模與設施標(biao)準。按(an)照平均存(cun)欄5000頭(單(dan)個牧場存欄3000頭以上) 的大型(xing)奶牛養殖(zhi)場為標準,建設(she)奶牛智慧牧場200個,重點支(zhi)持新(xin)建或改擴(kuo)建的奶(nai)牛養殖場進行數字化(hua)、智能化(hua)、綠色化(hua)改造升級,配備圈(quan)舍自動(dong)噴淋、環境(jing)控(kong)制、疫病防控(kong)、精準飼喂、自(zi)動擠奶等數字化設(she)施設(she)備,智能(neng)項圈、計步定位、自(zi)動計量、個(ge)體識別等信(xin)息化(hua)采集設備,以及物聯網、大(da)數(shu)據匯總分析等智能化管(guan)理(li)終(zhong)端應用(yong),支持(chi)優質飼(si)草料種(zhong)植、收獲(huo)、加工、貯存設施建(jian)設(she)與設(she)備購置,支持高(gao)水(shui)平(ping)糞(fen)污資源化(hua)利用(yong)設(she)施設(she)備推(tui)廣應用(yong),對(dui)擠奶設施(shi)設備進行信(xin)息化、智能化改(gai)造升(sheng)級,配備生鮮乳質量(liang)檢驗檢測以及冷鏈儲存運輸設施設備。
  ———因(yin)地(di)制宜突出建設技術(shu)要(yao)點。在東北(bei)和內蒙(meng)古產區、華北(bei)和中原(yuan)產(chan)(chan)區、西北(bei)產(chan)(chan)區等三(san)大(da)主產(chan)(chan)區,重點開展規模奶牛養(yang)殖場新建(jian)項目和養殖場數字化改造升(sheng)級,通過設施化水(shui)平提升(sheng)帶動產能擴大(da)。在南方地區(qu)和大城市周(zhou)邊產區(qu)重點開(kai)展圈舍自動噴淋(lin)、環境控制,物(wu)聯網、大(da)數據匯總分析等(deng)智能化管理終端應用,通(tong)過精細化管理提高生產(chan)效率;對擠奶及(ji)儲運等(deng)設施設備進(jin)行物聯化、智能化改造升(sheng)級(ji),配(pei)備智能化管理(li)終端與在線乳(ru)成分分析儀等軟硬件設備。
  3.建設布(bu)局(ju)。200個現(xian)代(dai)化的(de)奶牛智慧牧場建設(she)布局(ju)以東北和(he)(he)內蒙古產(chan)區、華(hua)北和(he)(he)中原產(chan)區、西北產(chan)區等三大產(chan)區為重點,兼(jian)顧南方地區和大城市周邊產區,并聚焦奶業大縣。

  三、保障(zhang)措施
  (一(yi)) 強(qiang)化政(zheng)策扶持。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bu)貼政策,依(yi)法依(yi)規按程序(xu)支持購置使(shi)用畜牧設施設備(bei)。落實畜(chu)牧(mu)業(ye)健康(kang)發展和動物疫病防控等支持政策,推進項目實施與現行支持政策有效銜接。
  推動建(jian)設一批(pi)以設施畜牧業為(wei)主導的產(chan)業集群、產(chan)業園和產(chan)業強(qiang)鎮。加強與國(guo)土空(kong)間規(gui)劃的銜接,依據規(gui)劃布局畜禽養殖用(yong)地(di),合理保障(zhang)用地空間(jian)。畜禽養殖用地按農業用地管理。

  (二) 強(qiang)化科技支撐。加強設(she)施畜牧(mu)業相關學(xue)科(ke)群和重點實(shi)驗室建設(she),開展(zhan)設(she)施(shi)畜牧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鼓(gu)勵開展(zhan)專用傳感器、養殖巡(xun)檢機器人(ren)、智能(neng)擠(ji)奶機器人(ren)、疫病監測預警診斷(duan)以及飼(si)料配方數據管(guan)理和牧場管(guan)理系統等領域基礎研(yan)究和創新應用。力支持(chi)智能飼(si)喂(wei)、精(jing)準環(huan)控、畜(chu)產品自(zi)動化采集加工、廢棄物資源(yuan)化利用等健康養(yang)殖和綠色高效設(she)施裝備技術示范。發揮好畜牧業現代(dai)農業產業技(ji)術體系作用,加強設施養殖(zhi)成(cheng)套技(ji)術模式(shi)集成(cheng)推廣。

  (三(san)) 強化金融支持。推動將畜禽設施養殖場戶納入信貸(dai)直通車服務范圍,共享生產經營信息,推進數據增(zeng)信,支持金融機構發放首貸、信用(yong)貸。總結(jie)推(tui)廣地方活畜禽等(deng)抵押貸(dai)款成功經驗(yan),引導擴大實(shi)施范圍(wei)。探索建立畜(chu)禽圈舍、養(yang)(yang)殖(zhi)設施交易平臺,為養(yang)(yang)殖(zhi)企業順利貸款提供支(zhi)撐。大(da)力推進設施(shi)畜牧養殖保險,落實中(zhong)央保險保費補(bu)貼政策,指(zhi)導地方探索(suo)開展(zhan)優勢特(te)色畜產品保險,支持納入中央財政對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試點。

附件3

現代設施漁(yu)業(ye)建(jian)設專項實施方案
(2023—2030 年)

  一、總體要求
  (一) 發展(zhan)思(si)路。以鞏固提升設施漁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以擴產能、調結構、優布局為導向,以推進池塘標準化改造、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開發鹽堿地水產養殖、建設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漁場、提升漁港基礎設施為重點任務,加快實施一批現代設施漁業重點項目,積極拓展設施漁業綠色養殖空間,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全面提高設施漁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保障水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更好滿足人民對優質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生態環境的需要。

  
(二(er)) 目標任(ren)務(wu)。到2025年,建設完成140個池塘設施漁業養殖場、60個工廠化設施漁業養殖場、25個鹽堿地設施漁業養殖場、40個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漁場、45座中心漁港和40座一級漁港。
  到2030年,建設完成340個池塘設施漁業養殖場、152個工廠化設施漁業養殖場、60個鹽堿地設施漁業養殖場、99個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漁場、60座中心漁港和80 座一級漁港,帶動全國池塘標準化改造約1700萬畝,新增現代工廠化養殖水體約1500萬立方米、鹽堿地設施漁業養殖面積約3萬畝、深遠海養殖水體約500萬立方米,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智慧高效、綠色安全、保障有力的現代設施漁業發展格局。

  
二、建設重點
  (一) 建設池塘和工廠化集約化設施漁業養殖場

  1. 建設目(mu)標。推進全國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工廠化集約化設施漁場建設,在全國內陸和沿海水域灘涂養殖優勢區,建設340個池塘設施漁業養殖場、152個工廠化集約化設施漁業養殖場,帶動全國池塘標準化改造1700萬畝,帶動新增現代工廠化養殖水體1500萬立方米,進一步提高池塘和工廠化集約化養殖的綜合生產能力、資源利用率、設施裝備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水產養殖綠色高質量發展。
  
2. 重點建設任務。以優化傳統養殖區水域灘涂利用方式、加快綠色高效集約養殖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一批池塘和工廠化集約化設施漁業養殖場,推廣池塘工程化循環水、工廠化循環水、室內魚菜共生等設施養殖模式。
  
———建設池塘設施漁業養殖場。實施池塘標準化改造,建設池塘設施漁業養殖場,單個池塘集中連片2000畝以上,重點配套進排水及水處理設施設備。推廣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技術模式,根據魚、蝦、蟹池塘養殖特點,在池塘內通過功能區構建、多營養級營造、智能機械配置等進行水質調控、底質調控和精準管控,實現高效集約養殖;在養殖區利用排水渠、閑置塘、水田等構建生態凈化渠、沉淀池、生態塘、復合人工濕地和漁農綜合種養系統等對養殖尾水進行生態凈化處理。
  
———建設工廠(chang)化集約化設施漁業養殖場。按照單個養殖場車間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的標準,建設工廠化集約化設施漁業養殖場,重點配備精準投飼、分級計數、起捕采收以及水質監控、尾水處理等設施裝備。推廣工廠化循環水和魚菜共生養殖技術模式,通過物理過濾、生物凈化、殺菌消毒、脫氣增氧等水處理技術集成,實現85%以上養殖水循環利用。
  
3. 建設布局(ju)。淡水池塘和工廠化集約化設施漁業養殖場建設區域主要分布在:上海、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內蒙古、河南、寧夏、陜西、新疆、黑龍江、吉林、以及河北、天津、江蘇、浙江、山東、遼寧、廣東和廣西的內陸地區。海水池塘和工廠化集約化設施漁業養殖場建設區域主要分布在遼寧、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沿海地區。

 
 (二) 建設低(di)洼鹽(yan)堿地設施漁業養殖場
  1. 建(jian)設目標。加強鹽堿水域資源開發利用,積極發展鹽堿水設施漁業養殖,建設60個鹽堿地設施漁業養殖場,重點加強技術裝備集成應用,探索推廣“ 以漁降鹽治堿” 技術模式,不斷拓展漁業發展空間,促進鹽堿地有效治理利用。
  
2. 重點建設任(ren)務。充分運用水產養殖科技和水土一體化工程技術,科學布局田塘結構,加強技術集成和應用,有效推廣鹽堿地池塘養殖、“ 以漁降鹽治堿” 漁農綜合利用模式等,養殖池塘符合標準化池塘要求,養殖尾水做到達標排放或循環利用。
  
———建設規模與內容。單個池塘10—30畝、集中連片500畝以上,建設鹽堿地設施漁業養殖場。配備飼喂、增氧、疫苗注射、起捕采收、分選分級、保質保鮮以及水質監控、水草管護、尾水處理等設施裝備。
  
———適宜養殖(zhi)品種與模式(shi)。選擇適宜鹽堿地水產養殖品種,包括南美白對蝦、河蟹、鯉、草魚、黃金鯽、梭魚、羅非魚、淡水白鯧、加州鱸等。探索推廣鹽堿地設施水產養殖模式,重點推廣鹽堿池塘多品種生態高效養殖、鹽堿地洗鹽排堿水漁業綜合利用模式等。
  
3. 建設布(bu)局。鹽堿地設施漁業養殖場建設主要在東北生態養殖區、華北綜合養殖區、西北增效養殖區、華東提質養殖區、西藏生態保育區以及沿黃高質量發展帶布局,各地因地制宜選擇相應養殖模式。

 
 (三) 建設深遠海大型智能化(hua)養殖漁場
  1. 建設目標。優化水產養殖空間布局,積極發展深遠海設施漁業養殖,建設99個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場。以重力式網箱、桁架類網箱和養殖工船三類養殖設施為主,加快構建“陸海統籌”深遠海養殖產業模式與技術體系,逐步提升我國深遠海養殖裝備智能化水平,形成海上規模化養殖生產群,有效拓展深遠海養殖空間。
  
2. 重點建設任務。利用深遠海優質的水質條件和水體交換能力,通過科學選址,合理養殖漁場布局,應用先進魚類健康養殖技術,結合工程化養殖投喂和信息監測等配套裝備,融合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和裝備,實現魚類深遠海設施養殖工業化高效生產。
  
———重(zhong)力式(shi)網箱養(yang)殖模(mo)式(shi)。50個40米周長的標準網箱為1個重力式網箱設施漁業養殖場,單個養殖場設計有效養殖水體不低于3萬立方米,應用高強度防附著網衣材料,重點配置水上水下監測、自動化精準投喂、網衣清洗、養殖環保等設備。
  
———桁架類(lei)網箱養(yang)殖(zhi)模式(shi)。單個網箱設計有效養殖水體不低于1萬立方米,應用高強度防附著網衣材料,重點配置遠距離飼料傳輸、自動化投喂、死魚回收、成魚自動聚捕、機械化起捕、網衣清洗、養殖魚類與環境監測、清潔能源配置、避碰設備、安全預警、養殖廢棄物收集等設備。
  
———養殖(zhi)工船模式。單船艙養結構養殖水體不低于8萬立方米,配置遠距離飼料傳輸、自動化投喂、氧氣補充、機械化起捕、養殖艙壁清洗、養殖魚類與環境監測、安全預警和船岸一體化物聯網信息系統、養殖廢棄物收集、海水制淡、海上冷鏈物流等生產與環保設施設備。
  
3. 建設布局。綜合各海域自然氣候條件優化建設布局,黃海海域全年海水溫差大,以重力式網箱和養殖工船為主;東海海域受水溫和臺風影響,以桁架類網箱和養殖工船為主;南海海域臺風多發但空間廣闊,以島礁重力式網箱和桁架類網箱及養殖工船多元結合的形式為主。

 
 (四) 建設提升沿海漁港基礎(chu)設施
  1. 建設目標。在沿海重要漁區和臺風路徑海域,建設提升60座中心漁港和80座一級漁港,提高漁港避風等級和漁船安全避風容量,提升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能力,帶動漁區產業興旺發展,打造沿海漁港經濟區。
  
2. 重點建(jian)設任務(wu)。支持中心漁港和一級漁港建設防波堤、攔沙堤、碼頭、護岸、港區道路、漁港綜合管理設施、卸魚棚等水陸域建筑物和港池航道錨地疏浚、陸域形成及通訊助航、系泊、監控、供電、照明、給排水、消防、污染防治等配套設施。支持配套建設水產品交易市場、冷藏制冰廠、繩網廠、修船廠、物資供應設施等。
  
———建(jian)設中心漁港。中心漁港年魚貨卸港量不少于8萬噸,港內有效掩護水域面積不少于40萬平方米,碼頭長度不少于600米,陸域面積不少于20萬平方米,可滿足800艘以上大、中、小型漁船停泊、避風和補給需要,漁港綜合防風等級達到11級以上。
  
———建設一(yi)級(ji)漁港。一級漁港年魚貨卸港量不少于4萬噸,港內有效掩護水域面積不少于30萬平方米,碼頭長度不少于400米,陸域面積不少于10萬平方米,可滿足600艘以上大、中、小型漁船停泊、避風和補給需要,漁港綜合防風等級達到11級以上。
  
3. 建(jian)設布局(ju)。重點在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東南沿海區建設中心漁港47個、一級漁港60個,在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等黃渤海區建設中心漁港13個、一級漁港20個。

 
 三、保(bao)障(zhang)措(cuo)施(shi)
  (一) 強化政(zheng)策支(zhi)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嚴格落實《“ 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和《全國沿海漁港建設規劃(2018—2025 年) 》等要求,推動設施漁業發展列入地方政府重要議事日程,落實好現行漁業發展相關支持政策,統籌推進項目實施。發展設施漁業多樣化融資方式,推動漁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加強農業農村與財政、科技、生態環保、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合力,有效保障設施漁業用地( 水) 、用海、環保、財政、金融等發展需求,共同推動設施漁業加快發展。

  
(二) 強化科技支撐。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業,整合科研資源,建立研發平臺和技術創新聯盟,加強設施漁業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究,重點開展養殖設施裝備迭代升級、水質處理、自動精準投喂、遠程監測管控、池塘養殖精準管控與高效起捕、深遠海大型智能化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等新裝備研發,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制定完善設施漁業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引導設施漁業規范化發展。加大對設施漁業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強化漁業設施裝備知識培訓,壯大設施漁業人才隊伍。

  
(三) 強化宣傳(chuan)引導。遴選一批先進、高效、適用的設施裝備技術,發揮基層水產技術推廣體系作用,開展設施漁業養殖技術模式集成和示范推廣,打造設施漁業發展樣板。總結設施漁業建設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充分利用各類媒體資源,創新宣傳形式和內容,樹立典型,擴大影響,營造推進設施漁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附件4

冷鏈物流和(he)烘(hong)干設施(shi)(shi)建設專項實施(shi)(shi)方案
(2023—2030 年)

  一(yi)、總體要求
  (一(yi)) 發展(zhan)思路。以打通設施農業產后的痛點堵點為導向,以建設提升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和糧食減損綠色烘干設施為重點,加快謀劃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全面補齊設施農業產業鏈配套設施裝備短板,有效減少糧食和“ 菜籃子” 產品的產后損失和流通環節浪費,為構建雙循環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二)目標任務。到2025年,重點建設3.5萬座倉儲保鮮設施、250座產地冷鏈集配中心,實現新增產地冷鏈物流設施庫容1000萬噸以上;補上糧食產地烘干設施裝備短板,糧食產地烘干能力達到65%。
  到2030年,累計建成6萬座倉儲保鮮設施、500座產地冷鏈集配中心,持續完成一批老舊糧食烘干中心( 點) 改造提升,帶動全國累計新增產地冷鏈物流設施庫容4400萬噸以上,鮮活農產品產后損失率顯著降低。

  
二、建設重點
  (一) 建設提升產地倉儲保鮮設施

  1. 建設目標。在重點鎮和中心村,按照經濟適用、規模適度、節能環保的要求,布局建設6萬座產地倉儲保鮮設施,新增產地倉儲保鮮庫容約2100萬噸,實現生鮮農產品擇期銷售、減損增效。
  
2. 重點建(jian)設任務。聚焦農產品產地“最先一公里” 冷鏈物流設施短板,結合實際需要在田間地頭建設一批具備保鮮、預冷等功能的小型、移動式倉儲設施。
  
———預(yu)冷冷卻設(she)施設(she)備。建設強制通風預冷、差壓預冷和真空預冷等果蔬預冷設施設備,降低田間熱和呼吸熱;建設預冷庫、冰水預冷機等肉類冷卻設施設備,降低畜禽胴體溫度。
  
———凍結設施設備。建設速凍庫,配置速凍設備,將產品中心溫度迅速降至—18°C或以下,保持農產品營養品質。
 
 ———機械(xie)冷藏庫(ku)。采用土建式或裝配式建筑結構,配備機械制冷設備,建設高溫冷庫、低溫冷庫,增強貯藏能力,提高農產品供應質量。
  
———氣調冷藏庫。建設調節控制溫度、濕度以及氧氣、二氧化碳、乙烯等氣體的氣調冷藏庫,配置相關氣調設備,實現溫濕度和氣體成分精準有效控制。
  
———其他(ta)配套設(she)施設(she)備。建設商品化處理設施配備必要的稱量、清洗、分級、分切、輸送、檢測以及供配電等設備提升農產品產地商品化處理能力。
  
3. 建設布局。主要布局在設施農業優勢產區,其中東北地區建設產地倉儲保鮮設施5900個、黃淮海地區建設25000個、長江中下游地區建設7700個、西南地區建設7000個、西北地區建設7400個、華南地區建設7000個。

  
(二) 建設產地(di)冷(leng)鏈集配中(zhong)心
  1. 建設目(mu)標(biao)。在縣域重要流通節點,按照區位優勢突出、服務功能銜接的要求,布局建設500個產地冷鏈集配中心,增強產地冷鏈物流綜合服務能力。
  
2. 重點建設任務。建設一批集集貨、預冷、分選、加工、冷藏、發貨、檢測、收儲、信息等功能于一體的產地冷鏈集配中心,提高農產品產后集散和商品化處理效率。
  
———主體依托型產地冷鏈(lian)集配中心。主要依托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龍頭企業、國有農場、流通企業等主體,重點強化倉儲保鮮、集散分銷及商品化處理等服務能力,建設規模適中的產地冷鏈集配中心。
  
———園區依(yi)托型產地冷鏈集(ji)配中(zhong)心。主要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工物流園、電商孵化園等產地園區和農業現代化示范區,重點改造公共冷庫設施條件,完善數字化產地倉等設施功能,拓展園區冷鏈物流服務內容,建設具有平臺功能的產地冷鏈集配中心。
  
———渠道依托(tuo)型產地冷鏈(lian)集(ji)配中心。主要依托供銷合作社、郵政快遞、生鮮電商等渠道,發揮規模、運營、品牌、技術、網絡等優勢,共建共享共用一批產地冷鏈集配中心。
  
3. 建設布局(ju)。主要布局在設施農業優勢產區的縣域重要物流節點,其中東北地區建設產地冷鏈集配中心50個、黃淮海地區建設180個、長江中下游地區建設80個、西南地區建設60個、西北地區建設50個、華南地區建設80個。
  同時,加強與相關部門協調配合,以提高跨區域流通效率為目標,積極推動建設具有引領產業、輻射城鄉和設施農產品應急保供等能力的農產品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形成鏈接城鄉農產品流通的關鍵樞紐,助力產地冷鏈物流規模化、通道化、網絡化運行。

 
 (三) 實施糧食減(jian)損(sun)綠色烘(hong)干設施提(ti)升項目(mu)
  1. 建設目標。推進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建設,全面補上糧食產地烘干設施裝備短板,持續推進老舊烘干設施裝備更新換代、智能化升級、清潔能源改造等,全國糧食產地烘干能力達到65% ,烘干能力基本滿足全國糧食產地烘干需求。
  
2. 重點建設任務。各地結合實際,構建烘干點與烘干中心相結合的糧食產地烘干體系。烘干點主要完成單一烘干作業;烘干中心除烘干作業外,還應具備一定的產地倉儲能力。
  
———建設標準(zhun)化的糧食烘干(gan)中心(xin)( 點) 。烘干點建設內容包括糧食烘干機和配套的清選機、皮帶輸送機、提升機、除塵系統以及烘干廠區房等,主要以南方稻谷為烘干對象,配備批次處理量50噸以下的單套循環式烘干機。烘干中心建設內容包括糧食烘干機和配套的清選機、烘前倉、烘后倉、皮帶輸送機、提升機、除塵系統、倉儲設施以及烘干廠區房等,其中,配備組合式循環式烘干機的,批次處理量應50噸以上;配備連續式烘干機的,日處理量應100噸以上。
  
———分品種(zhong)、分區域、分規模(mo)選(xuan)擇適(shi)配的糧食烘干設施。東北地區:以烘干中心為主,玉米、大豆產區烘干中心按服務面積10000畝、20000畝、50000畝以上三種規模布局;水稻產區烘干中心按服務面積5000—8000畝布局。玉米、小麥和大豆重點推廣連續式烘干機;水稻以連續式烘干機為主、循環式烘干機為輔,適度發展烘儲一體化儲糧倉。黃淮海地區:玉米、小麥和大豆產區以烘干中心為主,按服務面積2000—3000畝、5000畝以上兩種規模布局;稻麥區烘干點按服務面積300—500畝布局, 烘干中心按服務面積600—1000畝和2000畝以上兩種規模布局。玉米、小麥和大豆以連續式烘干機為主、循環式烘干機為輔,適度發展烘儲一體化儲糧倉;小麥與水稻輪作區域重點發展循環式烘干機。長江中下游地區:烘干點按服務面積300—500畝布局, 烘干中心按服務面積1500—2000畝和5000畝以上兩種規模布局。水稻和小麥重點發展循環式烘干機。西南地區:烘干點按服務面積100—200畝、300—500畝兩種規模布局,烘干中心按服務面積1000畝以上布局。水稻重點發展循環式烘干機;小麥和玉米以循環式烘干機為主,連續式烘干機為輔;丘陵山區發展小型循環式烘干機和多功能箱式烘干機。西北地區:以烘干中心為主,按服務面積2000—3000畝和5000畝以上兩種規模布局。小麥和玉米以連續式烘干機為主,鼓勵發展烘儲一體化烘儲倉。華南地區:烘干點按服務面積300—500畝布局,烘干中心按服務面積1500—2000畝和5000畝以上兩種規模布局。水稻重點發展循環式烘干機,丘陵山區發展小型循環式烘干機和多功能箱式烘干機。
  針對糧食產地儲藏時間短的特點,北方地區儲藏以鋼板倉為主、簡易房式倉為輔,南方地區以房式倉為主、鋼板倉為輔。
  
———強化節能(neng)、高效、低(di)碳烘(hong)干(gan)設施裝備(bei)推廣應用。加快現有糧食烘干機環保節能升級改造,因地制宜采用熱泵、電加熱、生物質燃料、天然氣和太陽能等熱源,開發創新利用自然空氣、太陽能的新型糧食烘儲一體化技術,降低烘干作業成本,提高設備使用率和糧食儲藏增值能力。加快與烘干倉儲設施設備配套的環保型清理、輸送、除塵設備和多功能糧情測控裝置的研發推廣應用,促進糧食烘干倉儲適配技術綠色發展。

  
三、保障措施
  ( 一) 加大(da)投入保障。用好現有支持政策,加強糧食烘干能力建設。按規定按程序將糧食烘干成套設施裝備納入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范圍,提升烘干能力。拓展冷鏈物流與烘干設施建設投融資渠道,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等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加大融資支持力度,完善配套金融服務。按規定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資建設冷鏈物流與烘干設施予以信貸擔保支持。

 
 ( 二) 完善配套政策。在嚴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基礎上,統籌做好烘干與冷鏈物流設施布局建設與國土空間等相關規劃銜接,保障合理用地需求。物流企業冷庫倉儲用地符合條件的,按規定享受城鎮土地使用稅優惠政策。嚴格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 綠色通道” 政策。完善烘干中心( 點) 環保評估,允許其在應急救災烘干作業時使用清潔燃煤、生物質等固體燃料。

  
( 三(san)) 強化(hua)項(xiang)目管理。制(zhi)定農產(chan)(chan)品(pin)產(chan)(chan)地倉儲(chu)保鮮與烘干(gan)設(she)施建(jian)設(she)管(guan)理(li)(li)辦(ban)法,嚴(yan)格規(gui)范項目(mu)管(guan)理(li)(li),提(ti)高財政資金使用(yong)效率。嚴(yan)格執行(xing)相關建(jian)設(she)標準和(he)規(gui)范,確(que)保工程建(jian)設(she)質(zhi)量。加強產(chan)(chan)地冷鏈物流與烘干(gan)設(she)施建(jian)后管(guan)護(hu),鼓勵各類市場主體開展冷鏈物流與烘干(gan)社會化(hua)管(guan)護(hu)服務,探索物業化(hua)“ 管(guan)” 、產(chan)(chan)業化(hua)“ 用(yong)” 。對項目(mu)建(jian)設(she)和(he)運行(xing)適時(shi)開展科學評價(jia),及時(shi)發現和(he)解(jie)決存(cun)在的問題。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
2023年(nian)6月9日(ri)印(yin)發


微信公眾
聯系(xi)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清路中關村創新園綠地中央廣場12號樓5層
手機:18611557028(微信同號)
電話:010-57277308
傳真:010-56922350
郵編:100094
郵箱:330610907@qq.com
關于(yu)我們